“老南京”向外地的朋友推荐去处,少不了秦淮河、夫子庙这些颇有文化韵味的地方。尽管近几年新建的科举博物馆、老门东为秦淮一带增色不少,但雷同的纪念品、谈不上正宗的街头小吃还是让一些游客败兴而归。
在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近日组织讨论的《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布局和建设规划(2015-2020)(征求意见稿)》中,一份正在征求意见的规划文件为秦淮文化大胆“支招”,提出围绕夫子庙-老城南板块的秦淮文化传承功能区增加互动体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让秦淮科举文化、民俗文化“活起来”。
建议再现科举赶考、状元巡游等场景
坊间将科举戏称为“古代的高考”。南京的夫子庙坐拥江南贡院这一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去年年底又扩建开放了科举博物馆集中展示科举文物、介绍科举的历史变迁,让这块书香宝地增添了不少文人气息。然而,展览的形式让人们印象中的“科举文化”停留在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等概念上,提到“状元”往往也只能想到街头贩卖的“状元帽”。
如何让科举文化鲜活起来?如何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关心秦淮小吃、桨声灯影,真正触及秦淮文化的精髓?在《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布局和建设规划(2015-2020)(征求意见稿)》收录的一份附件《秦淮文化传承功能区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里,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提出,以科举博物馆为中心打造“天下文枢”文化聚集区,在这里动态展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件建议以科举博物馆为龙头,沿孔庙学宫,门东、门西等地“连线成片”,打造精品文化休闲旅游路线。同时,围绕科举、儒学等主题广泛征集文物,开发“科举讲堂”、“科举考试”、“状元巡游”、“金榜题名”等系列特色体验项目。
“体验项目主要是情景再现,通过考试人物重现文化脉络。”南京大学教授、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告诉江南时报记者,具体的体验方式尚未细化,表演赶考场景、模拟科举考试流程、介绍文房四宝如何使用等都有可能。规划一旦通过并施行,游客到夫子庙游览就能“穿越”到古代,亲眼看到考生赶考、作答甚至在榜单上查名次的样子了。
鼓励开发精致化的科举旅游产品
如今,文化传承离不开“体验”和“消费”,这份规划中还提出开发“高中(糕粽)”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览文化长廊的过程中体验文化,实现文化休闲和文化消费。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红极一时的“朕知道了”胶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近年来,文创周边产品成了文博场馆的一大亮点。早在开放之初,南京的科举博物馆及周边文创店就推出了“盐水鸭别针”、“南京大萝卜”书签等系列产品积攒人气,有趣、有南京特色,却和科举略有些脱节。而本次《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及的特色旅游产品则落脚在“科举文化”上。
顾江说,这些文创产品可以是写有“金榜题名”的拓片,可以是仿制的古代文书,或是文房四宝的冰箱贴等装饰品。他表示:“不光在于互动,要有经济性,设计更精致、可保存、可收藏的文创产品。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能施行,可以请专人设计,或者外包给有创意设计能力的公司。”
规划提及的“高中(糕粽)”也是一味传统美食,把它作为特色旅游产品列出,是否意味着秦淮一带的饮食也会发生变化?顾江的回复是肯定的:“以前讲‘秦淮宴’,规划也想让秦淮的餐饮小吃更丰富,不只单单是鸭血粉丝,要开发更多的新系列。”他举例说,游客走到一家餐饮店也许会看到一支可以食用的“毛笔”,也就是说,这里的饮食、购物、互动都围绕科举文化展开。
功能区需同步提升交通等配套建设
在白鹭洲安排水上实景演出;在乌衣巷开展古琴等国学培训;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开展明城墙跑酷、跳伞甚至马拉松;继续向北侧和西侧两个方向扩建瞻园……丰富的规划内容充分运用了夫子庙-老城南板块的历史文化,这也对其周边的交通、住宿等配套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顾江坦言,夫子庙以前的改造就非常困难,他们在规划时也考虑到老城南建筑密集的情况,提出改进配套设施。“比如说瞻园的建筑主轴线就要向北、向西延伸,现在主要是建好停车场等配套,方便车流通行,秦淮老城这边停车和拥堵都是大问题。秦淮的规划,一个大方向就是尽快把点连成线,让景点之间互动起来,强化人流的集散和疏散能力,游客的承载能力,包括看灯等节庆活动的时候保证人员安全,及时安排游客住宿,这些都要考虑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