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西湖景区来了一位“稀客”,这让景区工作人员有些“措手不及”,因为这位稀客可不是人,而是一条大鲵(俗称“娃娃鱼”)。
环卫工人水渠里捞枯叶
跳出一条体长半米的“怪鱼”
记者了解到,这条娃娃鱼是景区环卫工人在虎跑樟雅苑附近的溪沟里发现的。
“大概是上午10点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在清理水渠,刚好到这片区域有很多枯枝烂叶,就在捞枯叶的时候,它跳了出来。”环卫师傅回忆说,第一眼看到它的个头还蛮吃惊的,体长半米,比成年人的手臂还要粗些,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人以为是鳄鱼。
面对这种情况,环卫师傅们可不敢大意,立刻叫人来看看,路过的市民有眼尖的直接叫出了它的学名——大鲵,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娃娃鱼”。
杭州市政市容部门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生怕这位“稀客”缺水,马上带着脸盆和水桶奔赴现场。
记者来到现场时,娃娃鱼已经被安顿在了一个红色的小水桶里,由于个头比较大,它的身子都舒展不开,爬来爬去似乎一直想蹿出水桶,工作人员怕它跑掉,一看到它露头,就赶紧拿脸盆盖一下。
娃娃鱼的憨态吸引了不少路人,有的小朋友也十分好奇地凑过来看,娃娃鱼“呜呜”叫了两声,声音很小很小,有点像小婴儿的哭声。
景区并未饲养娃娃鱼
可能是养殖场里“逃”出来的
在景区工作多年的朱师傅告诉记者,西湖景区以前也出现过娃娃鱼,但是个头没有这么大。据了解,景区里并没有养娃娃鱼,那么这一条会是从哪儿来的呢?围观的市民议论纷纷。
“是不是人家放生的,给捉了?”有的市民在质疑是不是真的娃娃鱼,“杭州是没娃娃鱼的,一般都在长江那边的,会不会搞错?”还有人分析认为,虎跑路附近没有寺院,放生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饭店买的,没有关好偷跑出来了。
随后不久,这条“怪鱼”被送往杭州动物园。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蒋国红表示,目前确定送往动物园的物种就是娃娃鱼,并且已经妥善安置,他们正在寻找可能的出处。
“通常来说,娃娃鱼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所以不太可能是个人养的。”蒋国红告诉记者,“我们猜测附近有养殖场,因为这几天暴雨导致水位升高,这才游到景区的,不过还需要询问渔政站才能够进一步求证。”
它们对生活环境要求高
这条娃娃鱼需隔离、静养几天
“娃娃鱼对生活场所还蛮挑剔的,喜欢生活在山间的小溪里,要流动的活水,还要干净透明,另外还得有足够的食物。”饲养员说。
记者了解到,动物园之前也接收过娃娃鱼,但都不是野生的。饲养员表示,如果要分野生和养殖的话可不容易,因为它们的差异很小,几乎看不出来,“只有一点可以仔细对比,娃娃鱼的颜色,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改变不同的颜色,相比起来,野生娃娃鱼身上有深有浅,而养殖娃娃鱼的颜色就会比较单一。”
饲养员告诉记者,这条刚送来的娃娃鱼,要隔离、静养几天,然后还要观察它有没有携带细菌、病毒,如果没有的话,才能和动物园里其它娃娃鱼一起混养。
相关链接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除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与此同时,人工饲养的娃娃鱼也是可以食用的,并且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优质蛋白质、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水中人参”、“软黄金”,在中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市场上被视为珍稀补品。
大鲵的人工驯养是近40年的事情,其经营利用仍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吃大鲵首先货源要合法,所经营利用的大鲵必须是人工驯养的,供应方必须持有《驯养证》;其次是吃的地方要合法,利用方必须是定点地方并持有《经营利用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