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柴沟堡熏肉是有名的熟肉制品,怀安县柴沟堡镇的特产,用柏木熏制而成,色泽鲜亮、爽淡不腻,味道独特,品种主要有熏猪肉(五花肉、猪头、猪排骨、下水)、熏羊肉、熏鸡肉、熏兔肉、熏狗肉等,以“玺”字号熏肉最为有名。
历史传说: 柴沟堡熏肉始创于十九世纪初,迄今有200年历史,被载入《全国食品大字典》。清乾隆年间,为柴沟堡人赵福全首创。他熏制熟肉皮醇,鲜嫩适口,被人称赞。据《怀安县志》载:“柴沟堡熏肉特佳,名驰省外,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
据传,清乾隆年间,怀安县柴沟堡镇有一个叫郭玺的人,开设熏肉铺。他总结了前人柴沟堡熏肉,制作熏肉的经验,创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使柴沟堡熏肉身价倍增,据传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逃时,路经柴沟堡进膳,对柴沟堡熏肉颇为赞赏。 此后即被慈禧太后点为贡品。
特点: 柴沟堡熏肉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有它的独到之处。正宗的柴沟堡熏肉精选肥瘦适中的剔骨猪肉,经焖、煮、煨、炖、熏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用柏木技艺青纯独到,制作的繁复精细,使熏制出的成品肉皮焦红而柔韧,嚼之微“筋”有齿劲;肉松嫩而脂少,食之爽淡而不觉腻;柏香馥郁,熏味馋人;久存不腐,蚊蝇不恋,而且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作用,堪称烹调一绝,肉食奇葩。
相关阅读
在塞外古城河北怀安,煎饼卷肉是人们早晨最喜欢吃的早点,薄薄的煎饼卷上具有当地独特风味的熏肉和蔬菜,可口的美味能为人们提供一上午的能量。
自称“胖媳妇”的胡占芳两年前开始经营早餐摊,专门做煎饼卷肉,每天早晨都是最忙碌的时刻,“每天三点半就起床干活了,一天能卖一百来张煎饼,就是个十来斤熏肉吧。”她告诉记者。
怀安人对熏肉情有独钟,这里也孕育了传承百年的中华老字号“柴沟堡熏肉”。在柴沟堡古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熏肉,最负盛名的是当地的郭玺熏肉。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当地一名叫做郭玺的厨师在给别人家帮厨的时候,做了一道拿手菜红烧肉,放在柏木的蒸笼里温热准备上菜时,不知不觉坐在板凳上打起了盹,等醒来一看锅里的已经水烧干,柏木的蒸笼也开始冒烟了,红烧肉的颜色也变了,再新做已经来不及,只好把烟熏过的红烧肉端到桌上,客人们一吃这个红烧肉觉得别有风味,后来郭玺这种烟熏肉的做法就慢慢演变成了“柴沟堡熏肉”。
独具特色风味的“柴沟堡熏肉”从此以后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柴沟堡熏肉”走出古镇名扬天下却与慈禧太后有很大关系。据《怀安历史文化》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途经怀安进餐时下属官员向其推荐了当地创制的熏肉,慈禧边吃边说“甚好,甚好”,并传出谕旨“以后柴沟堡每年给宫廷进一些贡品,让我们的文武官员大臣们都尝一尝柴沟堡熏肉”。
成为贡品的“柴沟堡熏肉”从此名扬天下,流传至今。今年62岁的王惠哲是郭玺熏肉的第四代传人,也是郭玺的重孙媳妇,1984年跟随公公开始学习制作熏肉。“第一步是选生肉,选好了以后把老汤和肉放在锅里,开锅以后放上调料袋,煮半个小时翻一次锅,三翻五扣”。她告诉记者,自家的熏肉历经一百多年的传承,一直遵循着祖辈留下来的最传统的做法。
经过选料、煮肉、下调料等环节后,大锅里弥漫出浓浓的肉香,而香味的秘密存在于传承百年的一锅老汤。“最关键就是老汤,还有这中药和作料二十余种,这锅老汤每次煮都下点水,汤只能多不能少,该放料就放料,每次煮了以后把汤过滤放在缸里储存。”王惠哲告诉记者,“下一步是捞肉,捞出来的肉在大锅里用柏木熏制,熏出来柏木的香味是最好的。”
熏好的肉皮棕红发亮,气味芬芳,“肥不腻口,瘦不塞齿”。怀安县文史工作者韩进福告诉记者,怀安人不光自己喜欢吃熏肉,还将熏肉带给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许多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回到怀安也会带上“柴沟堡熏肉”,到海外与友人一同分享这传承百年的味道。王惠哲的店里每天煮好的三四锅肉,在中午之前就卖完了,每逢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多煮几锅。
每天三点多钟起床干活的王惠哲,已经形成了到点就醒的习惯,“辛苦肯定是辛苦,我愿意继续传下去,让孩子们把这个传统的技艺永远地传下去”。30多年里这家百年传统熏肉的传承人,将制作熏肉的技艺和味道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她还想保留住这家族持续百年的味道,并继续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