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惠民惠牧政策的扶持拉动下,锡林浩特市大力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科学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畜牧业,为锡林浩特市牧民铺就了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惠牧政策
助力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越来越大
白音库伦牧场白音乌拉分场是锡林浩特市霍纳格育肥牧民合作社“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区。合作社理事长王爱军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95万元,其中合作社自筹12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70万元。项目共新建羊舍800、储草棚600、青贮窖200m2、配种室100、机井一眼、喷淋式药池一处,2012年8月投入使用。由于合作社内羊舍温度、设施等条件达到优产标准,所产羊羔双胎率由平时10%左右提高到60%。今年,260只母畜已顺利产羔395只。牧民的收入又比往年增加不少。
“十一五”期间,锡林浩特市各项补贴资金累计1873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资金7784万元。禁牧区牧民每年人均享受现金补贴近1万元。牧民养老、助学、创业和转移就业四项配套政策同步跟进,补贴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牲畜改良、种植业、草原生态保护等17大类32小项,全市5474户牧民、20189人受益。建成肉羊养殖小区4处、肉牛育肥场4处、奶牛养殖场10处、生猪养殖场9处,肉羊育肥、肉牛育肥、入园奶牛、生猪养殖规模分别可达30万只、2万头、1.5万头、2万口。全市建成标准化畜棚面积达到65.2万平方米,平均每只牲畜1.1平方米。畜圈达到142.7万平方米,平均每只牲畜2.5平方米。
多管齐下
牧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龙头企业成为带动牧民增收致富的“火车头”。锡林郭勒肉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肉羊收购、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肉食品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3000只羊和200头牛。公司研发品控部经理范建萍介绍,按照“公司+基地+牧户”的产业化体系,他们在建立1500头肉牛养殖基地的同时,先后与白音希勒牧场、阿尔善镇等地的4家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协议,每年订单量达到5万只羊,辐射带动周边70多家牧户增收致富。目前,全市48家肉食品加工企业、22家重点龙头企业,吸纳牧区转移劳动力就业3000人次,有效带动了全市近1000户牧民增收,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专业合作,架起牧民增收致富的桥梁纽带。早在2006年,锡林浩特市第一支专业合作组织“阿都沁艾力”马业协会成立,这是一支集马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综合服务性民间组织。7年间,肉兔协会、奶牛协会、肉羊协会、肉牛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现在,全市各类牧民合作经济70个,牧户入会率达到54%。这些合作组织不仅加快了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畜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架起了上连市场、下连牧户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科学种养,令牧民尝足了甜头。白音希勒牧场王润元是特色养殖方面的老行家,他说,白音希勒肉羊经济杂交在锡林浩特市起步早,基础好,特别是乌珠穆沁羊提纯复壮和肉羊经济杂交工作效果显著。近年来,他们引进一种源自南非、由澳大利亚胚胎黑头杜泊公羊与当地的蒙古母羊杂交品种,因为耐粗饲、肉质好、生长发育快,全场已有7080%的牧户从事肉羊经济杂交养殖。这对于年出栏20万只羔羊的牧场来说,仅增重一项收入达2400万元,牧民人均实现增收400元。他总结白音希勒肉羊具有三大特点:一年接两羔比例大,两年接三羔比例大,双羔比例大。
当前,锡林浩特市牧民变接春羔为接冬羔,变秋季出栏为四季出栏,全市畜牧业的整体效益逐年提高,个体效益成倍增长。特别是近两年,锡林浩特市投入财政资金1800万元,对冬羔养殖户分7个时段给予现金直补,接冬羔、早育肥、快出栏为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资料显示,2012年,实现羊均增收120元,带动加工期提前近2个月,在牧业年度自然放养牲畜总头数由172.7万头只压减至67.2万头只的情况下,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以年均增长12.1%速度提升。全市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4786元,同比增加2616元,增长21.5%。
多种经营
让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家庭式休闲旅游度假村让白音希勒牧民铁桩的小日子过的丰衣足食。2010年,他在自家的草场上办起了度假村。短短3年间,他买了车,购了房。年收入达到30万40万元。
朝克乌拉苏木宝力格嘎查阿拉坦苏和家,凭借女主人拉希玛一手制作奶食品手艺,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阿拉坦苏和说,他家现有6头奶牛,每天能挤200斤牛奶,一天能加工20多斤奶食品,一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想法、有胆识的牧民早就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多种经营发家致富的路子。许多牧民群众不仅从事民族服饰、手工制作、奶食、风干牛肉等地方特产的经营开发,还开起了饭店,办起了工厂。多种经营,为牧民群众开启了一条多元化的增收之路。(梁彬)
作者:梁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