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认识中,旅游是一个从生活的地方出发,前往另一个目的地的过程。那么,一旦踏上旅程,生活着的地方就成了故乡,在别处的目的地就成了远方。但是,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带着“故乡”去旅游。
在我的理解中“故乡”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故土”,二是“故人”,三是“故事”。移动时代的“故乡”实际上也是这三个层次。所不同的是,那些“故人”不在”故土”,而是装在移动终端里,随时可以呼叫和骚扰,那些“故事”也不是在”故土”,也都装在移动终端里,可以随时搜索并回味。
唯一无法装进终端的,是“故土”,但是,至少“故乡”的三分之二是可以随时随地跟着我们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移动时代,我们拥有了无处不在的“故乡”,无论走多远,只要有一个终端,随时可以与“故乡”零距离。
“故乡”的围墙
每个故乡都会有一道围墙,因为这道围墙,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安稳踏实;因为这道围墙,我们可以和朋友一起依靠着围墙畅谈心事;因为这道围墙,我们可以看着墙角的小草,感动于它在风吹雨淋中的成长。
移动终端里的“故乡”同样是有围墙的,这道围墙是大家聚集的理由,这道围墙是大家与喧嚣世界的距离,这道围墙是信息泛滥中的理性抉择。
以微信为例,每个微信的朋友圈都是有围墙的,这个围墙也许是公司的属性,也许是学校的类别,也许是生意场的门槛,也许是地域的分割,更多的还有兴趣爱好的差异和情感的细分。
因为这种种围墙的存在,微信朋友圈成为了一个特定的圈子媒介,在这个媒介里,信息是经过大家共同的理性选择而得以传播的。不同属性的朋友圈里就活跃着不同属性的信息,不同属性的信息又强化着朋友圈的媒介属性,这样反复互动影响下,造就了一个个价值观日益趋同的“顽固”群体。
于是,放眼微信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既越来越大,又越来越小,既越来越开放,又越来越封闭,既越来越广阔,有越来越狭窄。
无论如何,在这个真正的故乡已经越来越遥远的时代,我们庆幸在移动终端里还有一个“故乡”,可以随时打开,可以隔着围墙抬头遥望天空之星辰,低头闻到墙内之花香。
“故乡”的隐秘
故乡是需要月亮的,因为月亮是一种微微的透明,是一种淡淡的清澈,是一份悠长的静谧。在月亮的光芒里,我们可以审视内心,可以回归自我,可以洞察白昼里被太阳晒得焦灼的人性之贪婪、邪恶、无知和猥琐。
移动终端里的“故乡”也有月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在移动终端里的身份是一种半隐匿状态,这种半隐匿状态使得我们在与别人聊天时,能够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自我,能够释放出更加真实的情感。
有些话,在现实中我们不敢说,不敢反思。但是,当我们在移动终端里发言时,那种半隐匿的状态下,我们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真实的心声,有了足够清澈的心境去沉淀复杂的人性。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移动终端里飘来荡去的那些网友们都摘掉了面具,还原了自我,在“故乡”的月亮中活得洒脱、自在、任性。
“故乡”的资产
每个人在故乡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资产,这也是故乡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因为这份资产,我们可以躺在故乡的床上安静地享受下午时光,也可以坐在故乡的椅子上与朋友倾心叙旧。可以开口闭口就说“我的,我的”,以此显示自己的占有欲,这种对资产的占有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在移动终端里我们也有自己的资产,每个微信号、每个微博、每个支付工具、每个网站注册帐号、每个邮箱、每个密码、每张照片、每段视频,甚至包括各种商业文件。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移动终端还将成为更多人智能生活和智能生产的核心要素。
基于以上三点论述,我们可以说,带着“故乡”去旅游确实是旅游行业无法忽视的现实。面对这个现实,我们需要旅游从业者重新思考如何为旅游者做好服务,让他们能够把旅游目的地当作一个现实的故乡。
上个月,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14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的一句话,温暖了整个旅游界。他说,“市民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才是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才是旅游目的地真正的软实力之所在。”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改善旅游服务的出发点,把日常生活纳入旅游的范畴,做好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服务,让旅游者感受到故乡一样的温暖。这样一来,手机终端里有一个虚拟的“故乡”,旅游目的地还有一个温暖的故乡,让游客的旅途充满故土熟悉的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