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东方旅游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新闻

广州 反现代的现代怀旧城

时间:2013-08-09 16:15:37  来源:  作者:

 广州老物

  沙示汽水 什么是地道广州味儿?尝尝亚洲沙示汽水就知道。这个创立于1946 年的汽水老品牌已陪伴了广州三代人的成长,汽水中那股怪异的风油精味儿来自植物提取液:最初使用沙示(Sarsaparilla,墨西哥菝葜)作为主要原料,引进国内后改用味道相似但药用功效更好的冬青。于是最早时,这种汽水都被人们当做“药”来喝,据说有解热利尿之功效。


  利工民汗衫 这种朴素的白色汗衫在岭南地区流行了整整一个世纪,并成为了中国功夫影片中的标志性服饰,伴随银幕上的李小龙、成龙、周星驰、甄子丹等功夫巨星“打遍世界”。即使对于很多“80 后”和“90 后”的广州年轻人来说,也对曾经在儿时当睡衣来穿的“利工民牌”汗衫充满了特别的亲切感。图为身着“功夫汗衫”的黄晓明在电影《叶问2》中的造型。

  珠江啤酒 在没有太多啤酒品牌可以选择的年代,珠江啤酒便是当年广州男人的恩物。那个时候空调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之物,老街旧巷又经常停电,打着赤膊坐在“士多店”(广州人对杂货店的旧称,“士多”即是英语“store”的音译)门口“吹大啤”便是消磨炎热夏夜的最经典场景。


  电车肥皂 放学回家时,推开院门,看见妈妈正坐在小板凳上洗衣服,手中拿的便是这样一块印着电车图案的肥皂……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物美价廉的“电车牌”肥皂便成为广州市井生活的标志之一,如今它似乎还是那副质朴无华的模样,但其实也有了一些改变:老款肥皂上的电车图案是凸出来的,如今变成了更加清晰的凹版图案。

  大象沐浴露 儿时记忆中的广州似乎比现在还要热,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泡在大浴盆中,和“大笨象”一起洗澡——这个“大笨象”并不是什么好玩的玩具,而是小朋友专用的香浴露,如今它虽然从3 元多涨到了6 元多,但憨态可掬的大笨象外形却还是那么可爱。

  小鸡啄米钟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都是一支神奇的闹钟:随着表针滴滴答答的转动,表盘上的小鸡会不停地啄米。于是,这支闹钟成了很多男孩儿科学梦想的开始:为了解开“小鸡啄米”的秘密,很多小朋友都会忍不住把闹钟拆开。即使从今日成人的眼光看来,这种完全机械的钢质闹钟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玩具”。

  白莲花露水 小时候家里的老人家常会用广州地产的“白莲牌”花露水兑水后涂抹凉席,那种花露水香与竹子香混在一起的味道,几乎已成为记忆中关于夏天的经典味道。那时候小朋友们的家里都很穷,很少能用得起这种整瓶的花露水,大都是去“士多店”中一个装满花露水的玻璃容器中零打的。

  佳宝无花果 广州人喜欢将零食称为“口立湿”,这个称呼真是再合适不过,记得小时候一见到“佳宝牌”无花果或者九制陈皮,就会立即产生这种生理反应。儿时的零食远没有现在这样种类繁多,“佳宝牌”无花果无疑是经典的口味记忆之一,记得吃完后嘴边常会留下一些幸福的白色粉末。 老骑楼中的记忆安放所

  一场“风时雨”过后,夜色中的广州清风袭人,远没有我想象中那般湿热。不只是天气,我对这座南方都市的一切都几乎一无所知。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在交通与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能对一座城市保持着近乎无知般的好奇与向往,并可以满怀新意地投入到它的怀抱中,这实在得堪称“幸事”了。

  在一家街头“糖水店”(甜品店),我一边吃着混合了浓郁奶香和果香的芒果薏米露,一边等着我在广州的朋友兼向导。一身复古装束的陈大咖如约而来,蕾丝花边的小圆领衬衫和波普花纹的束发带在追风赶潮的广州街头还真不多见。后来我发现,岭南的年轻人大都保持着如约守时的传统美德。

  陈大咖是“80 后”的“老广州”,做过潮流杂志,迷恋复古文化。寒暄问候,互换名片,我禁不住感叹:“你的名字好奇怪啊!”她笑:“你一定很少看台湾的综艺节目吧?”原来“大咖”是个港台流行语,“咖”是英语“Casting”的音译,“大咖”就是“大角色”或“达人”的意思。陈大咖的英文名字更奇怪,叫“DuckDuck B”,这个总会让我有些不雅联想的词组实际是香港人对动画角色“天线宝宝”的称呼。很明显,广州处于一个和北京或上海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当中,幸亏我提前约到了这样一个城市向导,否则自己一定会迷失在这座南方都市当中,不知所以。

  她问:“第一次来广州,最想看什么?”我想了想,说:“肯定不想看高楼,还是最有广州特色的东西吧,骑楼?”她笑:“那你来得真是时候,现在正好有一个关于骑楼的展览,办展览的地方也是一座被重新改造过的老骑楼。”一拍即合,第二天的行程就这样定了下来。

  展览的地点位于热闹的北京路步行街的南头,一幢曾经开过金铺、照相馆和牙医诊所的老骑楼如今被改造成了广州文艺青年的聚点,名曰:歌莉娅225概念会所。当陈大咖带我走进3 楼展厅时,我不禁吃了一惊,原本以为这种怀旧主题的展览无非就是挂几张老照片而已,不料想他们的骑楼展居然搞得十分前卫:主要展品是“热炽”模型俱乐部花了半年多时间精心制作的一批骑楼模型,四周墙上还张贴着两个漫画小组以骑楼为题创作的手绘漫画,怀旧的主题居然被这些年轻人增添了很多幻想元素,非常有趣。

  “热炽”模型俱乐部的元老——“L鬼”满怀深情地为他的作品写下了这样的注释:“骑楼街由很多座骑楼门廊串连成街,街道地面铺着绿白或红白相间的瓷砖。一般沿街的一楼开小店做生意,经营着与街坊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商业,如:食杂、粮油、日用品、烧腊、五金、粥粉面等。二楼或以上一般住人,向街的那面全有别致的小阳台,如果是有一定年份或背景的老骑楼,阳台很可能还会拥有古雅的铁艺栏杆。楼顶俗称‘天棚’,多数被用做晾晒衣服及种植各种花草盆栽。在记忆中,骑楼总是带着一种质朴的街坊人情味。由于沿街的廊道可以遮日晒、挡风雨,老人喜欢在其中乘凉闲聊开茶局,甚至打麻雀;大人们忙忙碌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廊道四处奔走追逐;沿街繁盛的小手工业或小本经营商业为街坊邻里提供各种廉价的生活便利……”

  在顶楼咖啡馆,陈大咖为我引见了“225” 的创意总监——Ben。在谈到这座老骑楼的改造时,他回忆道:“我出生在沙面的老洋房里,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壁炉,那时觉得很得意。每天上学出门,我都会看到一整条街的老骑楼,那些‘满洲窗’五颜六色的,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在设计‘225’时,我特意将二楼的窗户换成了‘满洲窗’。”Ben 所说的“满洲窗”是广州老宅最有特色的部分,窗户的样式来自满清时期的“满洲”,而彩色装饰玻璃则来自西洋,如此的南北交融、东西合璧,恰好展现了广州这座商贸城市的独特精神气质。

  和Ben 在一起的有3 个女孩子,她们为这次展览创作了一组充满老广州市井风情的漫画,自称“Female 3 小组”,挺洋气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却变得十分“广州地产”:肥米露,她们三个分别自称为“阿肥”、“阿米”和“阿露”。我很好奇,这几个本该很前卫的女孩子怎么会对老骑楼感兴趣,健谈的阿露说:“现在骑楼越拆越少,所以大家都很怀念小时候在骑楼中的生活。”

  阿露至今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西关的老宅中, 是个“90 后” 的“ 西关小姐”。老广州一直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之说。东山是旧时官宦人家的聚居地,西关则是富商巨贾的聚居地,这“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是最有家世和地位、最为人所艳羡的一群人。虽然毕业才1 年多,但阿露的谈吐做派都显得十分大方得体,看来这“西关小姐”就是不一样啊。她告诉我:以前的骑楼生活非常温馨,家里煮了好吃的都会拿给邻居尝尝,房门都不用锁,也从不会丢东西,但现在一切都变了,邻居都是外来的,大家也几乎没有往来……

  看着陈大咖、Ben 和这三个“90 后”,我心想:“现在的广州年轻人是怎么了,为什么都这般地怀旧和伤感?”

  老街坊的慢食养生术

  未到广州之前,我的一个朋友曾这样说起过她在广州的生活:公司的办公桌都安着一个可伸缩的床,每到中午,大家都会把床拉出来,集体睡午觉……那时候我总感觉她不是在说广州,而是在描述记忆中的那个生活节奏缓慢的集体经济时代,那种近乎养生般的慢活景象令我百般羡慕。

  第二天早茶时,我和陈大咖说起这件事,她点点头说:“是这样的,广州的很多公司里还保留着午睡的习惯。”接着又露出些许不以为然的神情,“这也没什么嘛。”我想她的意思是:广州传统生活的舒适性可远不是一张床所能承载的。没错,单是我面前的这份早茶,就足以为她佐证。

  对于广州早茶的丰富性我早有耳闻,可真的摆到我面前时,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真想不出,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就能解决的早饭怎么会在广州生出这么多的花样。广州早茶有“四大天王”之说,也就是早饭桌上当家的四种点心:虾饺、烧麦、凤爪和排骨,都是蒸制而成。此外还常见淮山酥、红枣糕、肠粉、煲粥、煲汤等。花样繁多还不是广州早茶的精髓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像那些老街坊们一样,舍得在早茶上面花功夫。“老广州”吃早茶讲究“一盅两件”,也就是一盅茶配两样点心,一大早就来,边吃边聊到中午才走。原来这早茶吃的不仅是个饱,更是老街坊们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

  食客们的聊天声和安装在墙上的电扇声混在一起,在饭馆中“嗡嗡”作响。对我来说,这种伴随着“嗡嗡”声的慢节奏似乎有着催眠曲般的治疗功效,让我从平日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一下子就跳脱出来,只想心情懈怠地在这早茶桌旁多泡上一会儿。等我终于打算离开,墙上挂钟的时针也已接近上午11点了。陈大咖催我快些,说约好了11 点要在东山肉菜市场见一个叫“鲍汁飞”的美食达人,他今天约我们去赴家宴。

  “ 鲍汁飞” 穿着一件T 恤,领子竖着,完全没有美食家们标志性的肚腩,看起来倒更像是一个高尔夫球手。据说他做菜收尾时常喜欢用一些鲍汁,所以得了这样一个绰号。他像见到自己的老朋友那样,和市场中的摊主一一打着招呼——这是他买菜的秘笈:要想得到最好的食材,就必须先和各位摊主做好朋友。逢年过节时,“鲍汁飞”甚至还会给认识的摊主送各种礼品呢。 东山肉菜市场非常干净整洁,不愧为广州的“示范市场”。有趣的是,除了各种肉菜,这里还有卖新鲜草药的。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还是绿色状态的草药,很多名字都是闻所未闻的,诸如:崩大碗、牛大力、蛇舌草、猫爪草、火炭母、入地老鼠等。“鲍汁飞”告诉我:和市场中那些张牙舞爪的蝎子一样,这些新鲜草药也是广州人常用的食材,煲汤、煮凉茶都必不可少,比如那种名字古怪的“猫爪草”,老街坊们就常会一次买来很多,晾干后放在家里备用,如果有家人头疼咳嗽,便会抓一把和蜜枣一起煮水喝,喝上两三次便会病症全消。

  食材备齐,“鲍汁飞”将我和陈大咖领回家,准备好好款待我们一顿。他先为我们做了一道开胃甜点:椰奶熬雪莲子,这正是秋冬季节的上好滋补品。边吃边等,“大菜”陆续上了桌。先是一煲竹笋鸡汤,汤口甜鲜,是典型的“广州之味”。接着一道芋梗清蒸鱼,由于用的是有机草鱼,鱼肉少有腥味,“鲍汁飞”连姜都没有用,只是擦了点儿海盐而已。然后是荷包甲鱼,甲鱼肉混合着荷叶的清香,非常别致。最后还有街上买来的“妙栈烧腊”做陪衬,别看只是街头小店,却也是口味相传近百年的老字号。

  据说“鲍汁飞”是唯一没被阿苏骂过的美食家。阿苏是香港家喻户晓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以毒舌出名,是吃了人家也不会嘴短的那种人。陈大咖小声告诉我:“‘鲍汁飞’的家宴在广州可是有钱都吃不到的。”

  我说:“‘飞哥’你这么厉害,一定投过名师、学过绝艺吧?”“鲍汁飞”笑道:“我从没学过做菜,凭的就是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再加上一点点天分。我很幸运,小时候家境比较好,吃过好多别的小朋友没吃过的好吃的,关于美食的记忆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心里,现在又被我挖了出来……记得以前家里做菜的规矩很大,连洗菜都有规矩,老人家留下了很多饮食的智慧,到我们这一代如果不做就会断档……”我发现我在广州遇到的每个人都在谈过去、讲传统,这或许就是广州与中国其他大城市的最大不同吧。

  从“鲍汁飞”家里出来时已是下午4 点多,回头一想,发现我们在将近一天的时间里只做了一件事:吃饭。这种经历恐怕也只有在广州才能寻得到了。

  老巷子里的潮流根据地

  进入肚腹中的食物总要转化成能量,而这些能量总要想办法消耗掉,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三天中,我将更多时间花在了城市徒步上。

  基于对复古文化的热衷,陈大咖带我逛了不少有趣的老店铺。“励红百货”是广州硕果仅存的老国货商店之一,我在这里发现了很多似乎只存在于儿时记忆中的怀旧玩意儿,诸如:曾在岭南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利工民”汗衫、旧时广州家居必备的“电车”肥皂和“白莲”花露水,做工粗糙但乐趣无穷的飞行棋等,简直就是一座儿时记忆的博物馆。出了老国货店,陈大咖又拉着我去照相——去老字号的“艳芳照相馆”拍怀旧黑白照。她非常热衷于这项“消遣”,自己隔三差五地就会来趟“艳芳”,坐在老式的木制照相座机前,拍张回眸一笑或托腮沉思的“民国范儿”美人照,然后等待店里的老师傅用传统的银盐洗印方式将照片冲洗出来。我甚至还在她的指引下去了趟深藏于陈街旧巷中的“西关国医馆”,不为看病,只想让那些老中医号个脉、给些健康养生的建议。 本以为自己会就此沉湎于旧情旧景中不能自拔,但属于老城的新风景却随着我的走访而慢慢浮现出来,就像路边那些老榕树上抽出的新枝。在“老西关”市井深处的一座老厂房的顶层,我见到了一群以“Teen Team”为名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做自己的潮牌服装工作室已有三四年的时间了。除了设计服装,他们还利用闲暇时间拍了部电影,准确来说是正在拍,目前只剪出了电影的预告片:几个年轻人留着经典港片中的怀旧发型,穿着功夫片中标志性的“利工民”汗衫,在林子祥的经典名曲《成吉思汗》的音乐声中,摆着各种Pose。很明显,他们正在拍摄一部向经典港产功夫片致敬的复古电影,名为《盲拳》,这个名字来自广州坊间流传的一句老话:盲拳打死老师傅。看得出来,这些前卫的年轻人从广州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不少创意和灵感。

  另一个将老巷子作为自己“创新根据地”的人是李国庆,他在汇聚着不少老字号美食铺子的文明路开了一家潮流玩具店——Playground,其中售卖的玩具非常前卫,包括香港另类设计师玩具“鱼童Molly”、由众多艺术家参与设计的“史迪仔Stitch”、收藏级别的艺术家公仔“麦胖Supersize Me”、歌手张敬轩特别喜欢的卡通娃娃“妹头”等。

  其实李国庆的Playground 远不止这家小店,在他看来,广州的老城区可是大有天地、乐趣无穷的。他兴致勃勃地带我去了趟“陶街”市场,这里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黑胶唱片集散地,李国庆“混陶街”的历史已有十多年了。除了成箱的黑胶唱片,我在这个有趣的市场中还发现了很多由“民间音响高手”自己组装的发烧级音响功放,巨大的音响足有一人多高,上面布满了各种仪表,仿佛科幻片中才有的诡异仪器。那天下午,我们两个“大儿童”在“陶街”玩得不亦乐乎。

  准备离开广州的那个夜晚,陈大咖拉着我去和她的几个玩音乐的朋友喝酒,地点是在珠江南岸的江南西。在广州的这么多天以来,我第一次离开了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广州老城区这边有两个酒吧夜店区,一是北京南路和海珠广场一带,有钱的“白领”和“中产”大都会在此夜夜欢歌;至于那些事业未成的小导演、地下音乐人以及穷酸的文艺青年和学生们,大都会混迹于酒水便宜些的江南西。因为毗邻广州美院,房租相对便宜,很多艺术家工作室也汇聚于此,久而久之,江南西成了广州地下文化最发达、思想最活跃的区域。广州办“亚运会”那年曾经有过一次“广播电视禁播粤语”的风波,江南西便是当年“保卫粤语”抗议活动的中心。

  “广东话是广州的文化,为什么被禁呢?”提到当年“禁播粤语”的风波,Fat B 依然显得有些愤慨。Fat B 并不胖,有着岭南男孩典型的清瘦体型,大约7年前,他和在网络上认识的Vyan 等几个好朋友共同组建了粤语说唱乐队“讲者”。我问:“为什么叫‘讲者’?” Fat B 说:“因为在广东话中,‘讲者’与‘港姐’的发音是一样的。”当然这是玩笑了。乐队名称的真正出处是那些曾经游走于岭南各地的“讲古佬”,这些经常在老榕树下声情并茂地讲述古代传奇故事的说书人,是很多岭南人的童年记忆中最生动有趣的部分。

  如今粤语教育的缺失反倒更激发了很多年轻人对母语的热爱。“讲者”至今已经创作了五六十首歌曲,除一首之外,其余均是粤语歌。Vyan 说:“用普通话唱歌就像在使用义肢,只有用粤语才像是在使用自己的手,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色,有九音十三韵,说话就像唱歌一样……”

  在如今的广州音乐圈,如“讲者”这样坚持用岭南母语创作和演唱的乐队组合有很多,包括:岭南原创方言民谣的佼佼者、曾获得华语传媒大奖的“五条人”乐队、在广州年轻人中人气很旺的南澳方言乐队“玩具船长”、操着“唐前古汉语”唱歌的“老街”乐队、将说唱乐、爵士乐、传统粤剧等音乐元素创造性融合在一起的Hip-Hop 组合“噔哚”等,他们已成为如今岭南新兴音乐潮流的中坚力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国庆节日本旅行之大阪阪急百货店梅田总店购物攻略
国庆节日本旅行之大阪阪
“天下厨房”大阪旅行购物之阪神梅田总店美食美酒伴手礼篇
“天下厨房”大阪旅行购
暑假旅行推荐到日本大阪阪急百货梅田总店体验日式夏日乐趣
暑假旅行推荐到日本大阪
神户旅游购物攻略:神户阪急带您体验华丽而精致的“神户流生活方式”
神户旅游购物攻略:神户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4 TOUR126.CN NETWORK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