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闻听惠安女勤劳、聪慧、慈良、坚强,善家务、多才艺。

勤劳能干的惠女
不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织网、裁衣或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一天到晚忙碌不停的女人们
在惠安的几天所见所闻,我亦是深有同感,所到之处看见的皆是忙忙碌碌的惠安女,男人倒见到不多。

体力活不在话下
我总觉得惠安女和云南纳西女人有很大的相同点,似乎她们都是一辈子披星戴月,任劳任怨,具有独特的美德。

惠女,独特而美丽的服饰
值得惠安女骄傲的,不单单是漂亮服饰,更是她们长年累月养成的坚韧和乐观,这是美丽风景后面难得的珍贵。惠安县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惠安女居集在惠东半岛海边附近的几个乡村中,不到10万人,这里社会分工有异于其他地方,由来有因。

身着艳丽服饰的老妇
由于惠东境内农业并不发达,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明清以来惠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变化,商、工、渔业的经济比重远在农业之上,并引发了特色鲜明、有别于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两性劳工分工。

市场上忙碌的身影
即“凡粗重的、低技术性的、费时而获利少的工作都由女子去作,技术性高的、获利高的工作由男子负责”。

挑着货物回家
由于耕地少、海域面积大,惠安临海,自古以来,出海捕鱼是这里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祈福
丈夫出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家中的活,都落在妻子的身上。等到丈夫回来,妻子体谅他的辛苦,尽心尽力把一切家务事都做得井井有条。

妈祖庙,精神的寄托
贤惠的惠安女,就这样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代代相传,直至现在。

惠安女不能少的工具
长期的劳动,也养成了惠安女强健的身体,拎个重物,挑个重担,已经习以为常。

背影
街头驾驶三轮车载人的,许多是惠安女司机,突突突地,在小巷小道上,顺溜者呢。

漂亮的头饰
小岞村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惠安女都会去宗祠或妈祖庙进行“祭奠”活动,大路小巷到处都是挑着竹筐和祭品的女人,犹如过节或赶集。对这个偏远的小岛来说,这也许就是一场盛大而热烈的精神和文化的聚会。

乐观的惠安女
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在各自的妈祖庙前,用自己最隆重的方式祭拜保佑他们家人的苍天圣母,为她的家人祈祷。

接孩子放学的惠安奶奶
下午,我先到大岞镇,之后转道崇武镇的小岞村,中途问路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功夫。
关于“岞”字,有人读zuo,有人念za,弄得我云山雾水,最后一人说,很简单,识字的读zuo,不识字的念za,不知准确与否,反正我已释然,测试了下,还真有道理。

闲聊
惠安女的服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可附近各地也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区别很是明显,我这组照片分别拍自小岞和大岞,我发现大岞女人戴斗笠多,小岞女扎头巾而不戴斗笠的多,很讲究发饰。

最贤惠的女人
小岞和大岞都是惠安女集聚的地方,但他们服饰的不同,小岞惠安女曾梅霞在网上有过介绍:惠安女分有大岞,小岞,大岞在惠安的东部,所以又称惠东女,两个地方的惠安女服饰各有风采,各有特色,主要区别从头到脚都不一样。 黄斗笠:同样是黄色的,但是小岞地区的外观上,稍平了点,两边没有插花,尖角上没有叠四块红色的,和四颗绿色的扣子。而大岞地区却多了这几个特色。

好看的服饰
花头巾:大岞地区的花头巾色彩分类较多,有白底彩色碎花的,有绿色小花的,蓝色的,彩色的,花头巾的色彩会和衣服的色彩相搭配,而小岞地区的花头巾,以红色为主。

劳动中的惠安女
短上衣:大岞地区的上衣比较短,下摆是半圆型的,有蓝色,白色,绿色,黄色,红色等。小岞地区的较长,以紫色和绿色为主。银腰带:大岞地区的银腰带后面有下摆,而小岞却没有。

在市场上买卖的惠安女
宽胴裤:大岞地区以黑色为主,故烫成砖头大小的折痕,小岞地区以蓝色为主。”
时常可以看到惠安老妇女脸上的笑容和嘴中的金光同时闪烁着。早年当地的惠安女多数有镶金牙的习俗,嘴里镶的金牙的数目象征家庭的富裕程度。

河边洗衣
惠安女还有“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即女方结婚后长期居住在娘家,只是逢年过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直到生了小孩(当地又称“欠债”)后才长年居住在婆家,而这一段时间往往持续5到10年。惠安女的这个奇异风俗已经成为一个学术话题,许多人在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