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隋朝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像奥林匹克大赛一样,坚持了一千三百余年,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贡院大门大而久远。西方学者S·威廉斯说:“古代中国文武官吏所由产生的这种……无可比拟的制度,被东亚邻邦所仿效,并被西方社会借鉴采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选制”,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至今,从联合国到大多数国家,官员仍须由考试擢选;在中国,考选人才更关联着每项事业,每个家庭每个学子…… 。历史上的今天:1904年7月4日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这个日子里,让我们再现下科举考试的场景,想象古时考场的严肃气氛与文化氛围。
目前全国贡院仅存两处,一处是南京的夫子庙,即江南贡院,另一处则是阆中贡院,即川北道贡院。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到这两处贡院瞧瞧……
阆中贡院 考究的古考场
阆中贡院,又名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位于四川省阆中古城。
在阆中,贡院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古迹。阆中是个不大的地方,为何在这里设贡院?一是它曾作过四川的省会,二是说明在历史上它有显著地位,三是说明巴蜀的先人对读书、考试很重视。贡院建筑有的考究,有的简陋,这与那个地方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关。阆中贡院非常考究,说明阆中在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
清代先后在阆中贡院进行了四科乡试。与江南贡院相比,阆中贡院的规模要小一些,但设置却是一致的。阆中考棚明代时就有了,清顺治九年,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并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所以考棚改称贡院。

阆中贡院考棚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
清代考棚在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举制度。

阆中贡院考棚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
现存的阆中贡院,系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斋舍为一楼一底四合院,楼下庭院纵贯走向。

阆中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
目前,已在阆中贡院里建成科举博物馆,现有孔子塑像、清代衣妆、应试考物等,游客可自主参与,自得其乐。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 。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科举文化”旅游点,阆中贡院复原了清初四川学子赶考的旧貌。游客可以现场亲身体作弊者被羁押会科举考试,在考官的高声“开考”中,在“衙役”的锣声中,过一把复古的瘾。

贡院难逃破四旧
建国初,随着对“封建文化”的“打倒”,贡院也经历了坎坷的命运。上个世纪后半叶,贡院一度被建成“阆中贡院考棚县招待所”。所幸的是,被“打倒”的只是“文化”,建筑本身,不但没有被拆除,还因为“阆中县招待所”的特殊地位,幸运地逃过了文革一劫。上个世纪末,随着对“科举文化”的重新认识,对贡院的保护措施也随之出台。已经随着阆中撤县建市更名的“阆中市招待所”迁到如今“川北道署”所在地,并被更名为“阆苑宾馆”。而贡院得以在原建筑中恢复旧貌,并对外开放参观。
交通
从成都到阆中,在成都的城北车站乘坐发往阆中的公车,每日9:30、14:30、17:30、18:00有四班车前往。票价卧铺54元,坐票40元。
江南贡院 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江苏南京城南秦淮河边,毗邻夫子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后经明、清 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后只剩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楼宇,只作展示当时繁荣景象的博物馆,内有一可感知贡院盛世时宏大的建筑模型图。江南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

明远楼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如今的江南贡院,已远没有当初宏大的规模,只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以及专门制作的电动模拟考生塑像。现在的贡院陈列馆大门,就是当初贡院的中心明远楼,它是贡院里的一座四层小塔楼,这个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小楼,是为了监视考生而建设,并是为考生提供考卷外帮助的服务中心。楼内有明清时期的碑刻20余处。楼后的至公堂,现在是贡院文化的主要展厅。

地址:秦淮区夫子庙金陵路1号(近夫子庙邮局)
门票:20元
营业时间:8:30-22:30(夏) 8:30-22:00(冬)
公交:1路、15路、31路到建康路下
去过的人这么说:
狐涂精:
古时候“高考”的地方。进去大家都象征性的跨跨龙门,图个好彩头。旁边有两排考场里有”学生“苦思冥想的有,下笔如飞的有,抄袭作弊的有睡觉的有……玩鸽子的有……挠头发的有……老头的有,少年的有,女的没有,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上考,跟现在的考场氛围没什么两样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什么都在这里考出来的……

baorllay
江南贡院是南京著名的贡院,又名被称为,南京贡院。古代时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科举考场,建筑非常宏伟虽然已经没有古时候的那么大面积,但也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在清一代,科考共举行有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共计有58名,占据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很多历史上的名人都是出自于江南贡院,比如,唐伯虎,左宗棠,李鸿章等等,以及中国最后的一个状元郎也是出自这里,来这里跟团游览了一下午,熏陶了不少悠久历史文化的气息。
吴小槑
入口处可以看到古代几大才子的青铜雕像,唐伯虎啊吴冠中啊……可以看看雕像猜猜人名~
从明远楼的入口进去,跨跨双龙门栏,一跨二跨三跨四跨……多跨一次就有一件好事~当然,我们也不能免俗地在那里跨来跨去跨了好多次~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在江南贡院里可以看到古代人考试的场地,那叫一个简陋啊~考场一间间的隔开,大概一米多点的木台板,底下一张超小的木凳子~那些状元们就是这样诞生的啊~参观了学生领试卷、考官初审地点的至公堂,意味公正、公平、公开之意~江南贡院里还展出了古代的状元轿子、状元榜、庆贺状元及第的雕塑与模型……此外,还能了解到古代科举考试的概念和流程,以及各省夺魁的人数等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