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李公庙糖油粑粑。 通讯员 摄)
本报 记者李立川
在长沙众多小巷中,“李公庙”这些年名声见涨。其缘由,竟是因为巷口的一个小摊点:李公庙糖油粑粑。
11月14日下午,记者辗转到黄兴北路百联商厦附近,问及“李公庙”时,街坊皆一副恍然的样子:“你是想去吃金爹爹的糖油粑粑吧?就在对面。”
一口锅,两把有些油腻的小椅,外加贴在墙上的红底白字招牌。如果不是那些从油锅里捞起的黄澄澄的糖油粑粑和似乎总也不断的人流,记者很难把眼前的景象与闻名长沙的“李公庙糖油粑粑”联系起来。
一份糖油粑粑5块钱4片。当热腾腾喷香的糖油粑粑摆在记者面前时,老板反复提醒着:“莫急莫急、吹吹再吃”。轻轻咬下,一股桂花清香扑鼻而来,渐渐冷却的糖汁,拖出长长的的金丝,露出里面白白的糯米芯,细细软软,如玉一般,温润的感觉瞬间掠过味蕾。
“其实哪有什么窍门?无非是在食材和工艺上比别人讲究些。用你们读书人的话说,在这方面我就是犟。”好容易逮到人流稀少的片刻功夫,62岁的“李公庙糖油粑粑”老板金炳炎,面对记者的“死缠烂打”,打开了话匣子。
“做食品,首要的是材料得过硬。”从1998年开始经营“李公庙糖油粑粑”起,老金就“偏执”地在糯米、糖、油这些制作原材料上较劲。20多年里,非指定厂家供应的材料,哪怕再便宜都不用。为此,每年6至8月,也就是糖油粑粑摊点歇业期间,老金便组织全家前往江西、湖北、广东等地,考察进货、旅游观光两不误。
“比如我用的糖,一定是指定厂家供应的纯正桂花糖,里面绝不添加红糖。至于油,那非得用纯菜籽油,这样的油,不仅香,且渗透性强,炸出的粑粑不容易成坨。”用料上的讲究,当然要多花去不少精力与成本,产量也上不去。“李公庙糖油粑粑”,每天营业时间固定在下午1点到6点,可供销售的量并不大,但他毫不在意。“真材料才能保持住好口味。在这个方面,偷点懒、省些钱的事,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砸招牌。”
当然,除了用料,涉及操作工艺,老金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作为拥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口子”,一站在操作台前,总是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全无丝毫懈怠。“炸的时候,油温要控制好。低了,炸不透;高了,糯米容易成坨。入锅、起锅,时机要把准,手脚要快,心态要稳,急躁不得。”如今,老金的儿子已经渐渐接过了父亲的手艺,成为了“李公庙糖油粑粑”新一代掌门人。即便如此,按照老金的“家规”,儿子每天必须亲自尝一个自己炸出的粑粑,看看味道正不正。
记者手记:
走近“李公庙糖油粑粑”,记者感受最深的,不是这道闻名小吃的味觉体验,而是老板“较劲甚至偏执”的经营之道。这个“道”,也许简单,却很实用。在起起伏伏的生活中,在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一亩三分地”里,沉下身去,静下心来,用心耕耘,将“犟劲”进行到底,也许,我们可以收获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