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与伙伴在弄堂间嬉戏,觉得无锡 真大。
长大后,我在熟悉的城市里游走,觉得她变小了,于是,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时光流转,我的牵挂中时常有她的出现,那些人,那些景,那些事以及那些难以忘记的陪我长大的美味。
无锡人一年四季,什么时节吃什么都有讲头。 正月初一吃汤圆,正月里吃元宝茶,清明节前后吃青团,中秋节早晨吃桂花糖芋头,立夏吃咸蛋等等。少时的那些小吃和美食将故乡的味道深融在游子的血脉中,那口味是经久难改的。
十一期间,记忆中的那些味道勾得我奔回了故乡。原本应该是最熟悉的地方,却因为离开太久,有了些许的陌生。站在城市的高处,四周环顾,原先的地标惠山,掩映在鳞次节起的高楼中,晦暗难寻。记忆中的江南水乡的温婉终是敌不过钢铁都市的推进而退居一隅,沦为几处旅游 景点,依稀记着她的过往。窗外的景色一如我失落,暗淡的心情。
幸运的是,国人奉行的民以食为天的信条,让我得以寻找到记忆中那些美食的所在。小笼包,馄饨,玉兰饼,豆腐花,酸辣汤,锅贴,各式糕团等等以及浓油赤酱的锡帮菜还在原处等着我的寻访。
无锡小笼,在我们的口中又昵称为小笼馒头,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香,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第一次尝的话,可要记住秘诀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如果心急一口咬下去的话,那不光是要烫了嘴,还白白浪费了里面美味的汁水。对于吃不惯甜食的人,用镇江 香醋沾下再吃,就会觉得可以接受了。据历史记载,乾隆爷第一次南巡就特意从黄埠墩换乘小船到秦园来品尝了我们的小笼包呢。在无锡,在游客中名声大的是王兴记的小笼包,到了秋冬季会推出蟹黄小笼。但是,作为本土人,最推崇的却是熙盛源的出品。这家店现在都打入了上海 滩,名列十大上海最好吃的小笼包呢。只要回无锡,我是必去吃熙盛源的。
去熙盛源光吃小笼包可就有些浪费了,她家的馄饨也是在无锡城内鼎鼎有名的。除了常见的开洋馄饨,拌馄饨外,最受欢迎的就是红汤辣馄饨了。江浙的辣味不比川湘的那么浓烈,仍如这方水土般婉转,但是如润物细雨一般可以迎合各地食客的口味。凑巧一位同事也在十一去了无锡,她就喜欢上了这款馄饨。小笼包在她看来,好吃却易腻口,倒是这碗红汤辣馄饨让人喜爱。在无锡,馄饨也分了很多种,有汤馄饨,拌馄饨,小馄饨,手工馄饨,砂锅馄饨,风味各不相同。冬日里,迎着凛冽的北风,来碗热气腾腾的砂锅馄饨,会让人满足得不得了。
1850年由无锡“孙记糕团店”创制的玉兰饼,那也是我一想起就会垂涎欲滴的。炸得金黄透亮的糯米外皮里面是一团实实在在的卤肉团,甜美的肉汁包裹在里面,渗透着内层,一口下去,连带汁水和肉馅,让人心生满足。比起小笼包,拳头大小玉兰饼的甜度下降,但是鲜香提升。现在最出名的就是毛华的和天福苑的。
豆腐花更是与记忆相关的小吃。彼时,是由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彼时的我总是乐颠颠地带着碗去来上一份。雪白的豆腐由木桶中勺出,浇上浓浓的荤酱或素酱,撒上虾米,紫菜,榨菜丝,小葱末,咸香无比。现在,要吃豆腐花只有进店子了。好在这小吃,在无锡扎根已久,想找到好吃的店不难。比如崇安寺美食街和惠山食街上就有。美食在民间,好吃的标准当然是吃客的多少喔。
若要一一数清无锡的小吃,那是极费篇章的,还是卖个玄虚,让有机会去的人自个探访。另外,如果5~8月份去的话,就可以邂逅大浮杨梅和阳山水蜜桃,那是一桩人间美事。
由于长久以来,鱼米之乡的故乡极少受到战争,灾荒的影响,生活富饶安定,于是无锡人也养成了温和的性格,在菜式中最大的反映,就是重甜,形成了“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的特色。但不是所有的菜都是甜的,无锡菜中还常用酒糟调味,擅长各类水产。比如出名的太湖 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最适合泛船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上,边赏美景边啖美味了。
无锡菜中的冷盘是绕不过去的,无论朋友小聚,婚寿宴席都是要点上几份的。以前吃酒席,光冷盘最少就是八种,而后再是八盘热炒,接着是热汤,甜汤和甜点。冷盘的份量少胜在品种纷繁,这次我点的有梁溪脆鳝,糖醋小排,活呛醉虾,心太软。
热菜中最出名的要属无锡酱排骨了,也是江苏 名菜之一,其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腴而不肥。对于肉食者而言更是心头好,好实在的肉啊,骨头也煮得酥得可以随口嚼,好味不亚于肉味。由于从小吃惯了酱排骨,当我到了广东 ,看到了只有骨头少有肉的排骨,那心情是绝望的。这道菜的来历还有很多传说,多是于神仙有关的,看来这人间美味,只有仙人才能想出制作方式了。现在,三风桥就成了无锡酱排骨的代名词了。如果去得三凤桥肉庄,别忘了还有其它卤菜可以一试,如虎皮凤爪,酱牛肉,卤肘子等等。
美食混合着回忆更是锦上添花,三天的逗留,我不停地寻觅,最终还是错过了很多,但心已满足很多。无论我走了多远,故乡一直在那,静静守候。(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戏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