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启程去哈尔滨之时,我在成都的狐朋狗友们就一再地告诫我:去了哈尔滨,一定得去中央大街;去了中央大街,一定得去找“马迭尔”;找到“马迭尔’后,一定要吃那里的冰棍!
就像是在说绕口令,将我弄的有些云里雾里。“马迭尔”的冰棍究竟有什么样的的魔力,让去过哈尔滨的人如此神往?
马迭尔冰棍
到了哈尔滨后,我当天就去了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两旁的俄式建筑自然让我感到新奇,但我急迫想找到的地点是“马迭尔”。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传说中、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冰棍。
熙来攘往的人流将我带到中央大街,在一座漂亮的建筑面前,看着人们喜笑颜开,不惧零下20多度的严寒,张着大口,吃着手中的冰棍时,我知道我来到了这让许多游客向往、让许多出门在外的哈尔滨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马迭尔冷饮店”。
此刻,吃甜品已不是女孩子的专利,大老爷们儿也不甘落后
推开门,我走了进去。里面站着、坐着许多人,无一例外,手上都拿着一根冰棍。听口音有外地的游客,也有当地逛街的人。如此这般的吃冰棍阵势,让初来乍到的我吃惊不小。
那一刻,看着他们,我竟然都忘了先去买一根尝尝,只顾掏出包里的相机,记录下这严寒的冬日里,一根“马迭尔冰棍”带来的火爆场面。
异域美女
相机镜头扫过每一张快乐的脸。当镜头对着这位美女时,我竟纳闷她为何如我一般,手中空空,没有冰棍。正当我想掏出钱包,买上一根请她也尝尝之时,她的同伴手举着冰棍,笑着向她走来。
坐在温暖的冷饮店里,我也买了一根冰棍,边吃边与这美女聊着。原来她是上海某家电视台的英语节目主持人,此行也是来哈尔滨报道酷寒冬季里,人们吃“马迭尔冰棍”这一盈况的。
如果她是一个人该多好,我就可以在这个地方,花上区区两块钱买上一根冰棍请她,泡上这个外国美M,来上一段跨国的邂逅。。。。。。
呵呵~~~~~~~~~~~~~~~我晕!她的同事来的真不是时候!
老外和冰糖葫芦
除了国人蜂拥地涌向这里,连老外也趋之若骛。“马迭尔美食广场”,除了冰棍让人们追捧外,那里的“冰糖葫芦”也是人们必买的甜品之一。
我特别注意到了这对国外的帅哥美女。从他俩开始掏钱买“冰糖葫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用相机记录着他俩的每一个举动。我执着的行为,让帅哥看见了。当帅哥用那漂亮的双眼直楞楞地对着我时,我反到不好意思了。
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是座百年老店。如果说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骄傲,那马迭尔就是中央大街的骄傲。她充满神秘并带有几分色彩,留下许多悬念与遐想。
她历经百年风雨苍桑,回眸历史,有她的凄惨与悲凉,更有她的繁荣与辉煌。她书写着哈尔滨的发展史,同时,也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学者、商人、建筑、历史学家和关注,为其研究、探索、发掘。
格瓦斯与红酒
我在内地没有见过“格瓦斯”。初听到这次活动第一名获奖者、博友冰城馨子姐姐的介绍时,我都纳闷怎么取了这样的名字。
因为她当时用东北话告诉我:这就是我们这里特有的饮料“狗娃子”时,我差点笑出声来。原来这“狗娃子”就是“格瓦斯”。
西餐厅里情调十足,席间,小提琴手为我们演奏了不少动听的中外名曲。应我的要求,他特别演奏了俄罗斯著名的民歌《山楂树》。
博友们吃的喜笑颜开
为何在这极度寒冷的冬天,哈尔滨人喜食冰棍?究其原因,我咨询了许多老哈尔滨。他们告诉我:冬天室外冰天雪地,而室内因为有暖气,又很热。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致情况下,吃冰棍也就不足为奇了。也难怪在“马迭尔冷饮店”时,看着当地人一箱一箱地购买回家。
如果说以上的晚餐还有着异域的饮食文化外,那第二天所吃到东北菜那是纯粹的东北风情与文化了。
东北名菜——铁锅炖鱼
东北的炖菜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像“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乱炖”什么的。这些名字早已如雷灌耳,却从没有一次品尝过。
来到哈尔滨,主人自然会请我们吃到最正宗的东北“炖菜”。于是,我在特别的餐厅里,吃到了同样美味,让我新奇的“铁锅炖鱼”。
说它新奇,是就餐的环境让我大开眼界。环形的座位,因为天冷,于是像烧火炕一般,在座位最前端烧起了火,加热桌位。起初不明就里,当屁股下面热得像烧着了之时,才发现了这里面的玄机。
火炕和火桌
说它新奇,是头一次见这样大的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锅,那架势一看就很东北。
说它新奇,是头一回见到就餐环境里,还有一个烧得很温暖的火炕,供食客们酒足饭饱后,坐在上面“唠磕”。
说它新奇,是指这里的“乱炖”有点像我们成都的火锅,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在锅里乱煮一气,只是这里以白味为主,在汤里鲜于看到红辣椒与花椒。
吃过这些地道的东北菜之后,我的感觉相当好,用四川话说,那就是“巴适惨了”。我也纳闷,中国的几大美食菜系里,怎么会少了东北菜呢?
东北血肠
无论是吃“马迭尔冰棍”还是吃哈尔滨的各种乡土菜,我最后感觉到:我们在这里,吃的早已不单单是一个甜品,一个菜系。吃是一种文化,是哈尔滨文化,更是大东北文化!
最后我得感谢我此次东北之行的地主——新浪网黑龙江工作站站长、热情、爽朗的朱淑英!感谢新浪博主——才华横溢的摄影家、名博赵天华(冰城馨子)的热情款待。谢谢你们让我在哈尔滨极寒的冬季里,感受到了冰城人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