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唐山河破碎,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行走过秦巴的荒丛野径,凄凉的马铃声在陡峻的古蜀道上飘忽迷离。一进蜀地,蜀中百官跪地迎接,万岁之声此起彼伏。此时衣冠不整、面呈饥惶的唐玄宗百感交集,自此,这个给予落魄君王安身之所的地方更名朝天。
朝天现在仍是入川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区,作为天府门户又处于华夏版图的中心,蜀道是这里的历史文化标签。不同的是,现在的朝天,已不再是政治失意的避难所,人们向着蜀道而来,下天坑,看石笋,穿森林,跳锅庄、品小吃……在这条川北最清净的冷线,赏花弄月,折柳而歌,追寻另一种繁华。

(蜀道是朝天的历史文化标签,作为贯通南北的咽喉,修路是朝天永恒的主题作者:张春华)
当年大唐山河破碎,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行走过秦巴的荒丛野径,凄凉的马铃声在陡峻的古蜀道上飘忽迷离,一进蜀地,蜀中百官跪地迎接,万岁之声此起彼伏。此时衣冠不整、面呈饥惶的唐玄宗百感交集,自此,这个给予落魄君王安身之所的地方更名朝天。朝天现在仍是入川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区,作为天府门户又处于华夏版图的中心,蜀道是这里的历史文化标签。不同的是,现在的朝天,已不再是政治失意的避难所,人们向着蜀道而来,下天坑,看石笋,穿森林,跳锅庄、品小吃……在这条川北最清净的冷线,赏花弄月,折柳而歌,追寻另一种繁华。
诗人的旅行笔记
摊开中国地图,深处西南一隅的蜀地尽管最为闭塞,却也最为富饶。每当硝烟弥漫,不只帝王大族来蜀地避难,文人墨客也会跟随帝王的脚步来到四川,有“天下诗人皆入蜀”之说。陆游晚年风雨过龙门阁,留恋雪溪洞的繁华,留下了自己的咏怀之作,明月峡雄奇险峻,李白过此方有《蜀道难》不朽诗篇,这个古蜀道上的小城迎来送往了李白、杜甫、陆游等名家,像一条时光隧道,连接历史和今天。
走在明月峡栈道上,下面是浩浩嘉陵江,远观悬崖峭壁上的一根根钉条,如蟠龙一样延伸而去,以前的栈道全部虚悬,木材支撑,活扣连接,没有护栏,行人相遇,一人需要背靠绝壁,另一人跨他而过。如果挑担则不能换肩,只能一肩挑到头,想想也心惊肉跳。现在蜀道已不再难,头顶山崖有川陕公路,远古时山民们走的羊肠小道早已隐没在荒草中,对岸宝成铁路几乎穿山腹而过,两岸纤夫道还隐隐可辨。广元人说他们这儿是古今道路的博物馆,还真的是这样,在两公里的峡谷中,道道齐全,这林林总总的道路就是中国交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嘉陵江流淌中的蜀道明月峡作者:一柄绣剑

悬崖峭壁上的木栈道作者:潇潇

美轮美奂的雪溪洞作者:李双喜

曾家山森林深处的川洞庵天坑,是四川最美的拍摄点作者:一柄锈剑
曾家山,乡村体验欢乐多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家山人生活在没有污染,乡土气息浓郁的高寒山区,这里是川北最大的“菜篮子”,山间都是绿意正浓的层层菜地。夏季人们喜欢来山上小住,即使在气温居高不下的三伏天,曾家山仍透着凉爽之气。当地人多长寿,82岁高龄老爷爷仍以马作为交通工具,唱山歌现编现唱,一口气七八首气不喘,压韵上口。女子手巧,四五岁开始学习刺绣,到十七八岁就能绣出成套的嫁妆。
在曾家山,很“土”的体验俯首皆是,每逢双数,山中村民都到曾家场赶大集,这个山间小镇曾在汶川地震中被毁,规划重建后小镇街道变宽了,氛围却并没有太过现代,依然乡土的当地人在集市上展销腊肉、洋禾、蜂蜜等各种自家土特产摊子,像一个流动的小社会。逛集有时也不在于买什么东西,感受一下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核桃和土鸡非常有名,他们有一个霸气的口号是“核桃滚全球,土鸡名天下”。农家人生活自给自足,住川北传统的吊脚楼,房前屋后是自家菜地和猪圈,要是你在此歇脚吃饭或夜宿,跟着主人家上山打核桃、采摘蔬菜,体验一下田园生活,主人家也很乐意。这时候要是穿越在川北山间,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秋色中,吃农家菜,住吊脚楼,可以感受到地地道道的川北农家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