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期多家知名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其中,丽江玉龙雪山门票由105元涨到130元,广东丹霞山门票由160元涨到200元。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
舆论“炮轰”门票涨价已有多年,“摆脱‘门票经济’”也呼吁了多年,除了个别景区门票降价外,绝大多数景区的门票价格仍在大幅上涨,而且多在黄金周之前涨价以便大捞一把。如此看来,公众似乎拿“门票涨价”没有办法了,中国旅游业也只能停留在“门票经济”这个低层次发展阶段,游客只能无奈地承受高票价。
稍有经济头脑的地方决策者和景区管理者,应该清楚“门票经济”是小利,做大旅游产业才能获得更大回报。如果一味上涨门票价格,等于把一些游客挡在了门外,想做大旅游产业不太可能。然而,许多地方还是只热衷于“门票经济”。但不管地方决策者是装傻还是短视,必须坚决遏制景区门票涨价。
那么,在多年来舆论“炮轰”门票涨价无效的情况下,究竟该拿什么来遏制景区门票涨价呢?显然,最终还是要回归制度治理。去年10月起施行的旅游法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这应该是遏制景区门票涨价的“撒手锏”。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重申了上述规定。无疑,要想体现景区公益属性,减轻游客的经济负担,就须从“政府定价”这个环节上做文章。政府层面只有严格控制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对于准备提高门票价格的,严格依法听证,才能禁止乱涨价或者限制价格涨幅。尽管已经门票涨价的景区,基本上都经过了价格听证程序,但仍然经不起质疑。
譬如,此番涨价的玉龙雪山景区在听证会上指出,玉龙雪山景区目前经营状况不佳,过去的3年门票收入减去支出是负数,25元的涨价幅度是合理的。这样的涨价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其一,景区经营状况不佳,要从经营思路、成本支出等方面来反思自己的问题,不能把门票涨价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二,所谓的“经营状况不佳”,不能是自说自话,需有相应的财务公开、审计等环节。
鉴于过去很多公共产品价格听证会的怪象诸多,遭到舆论质疑。因此,实有必要吸取教训,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设计专门的景区价格听证制度,听证的范围要包括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既要依法组织小范围听证会,又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另外,成本审计结果要详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凡属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必须体现出公益性。原则上应禁止景区门票涨价,即使某些景区情况特殊,门票有必要涨价,也要对涨幅做出明确限制。同时,还应该对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做大旅游产业的地方给予奖励。只有这样,才既能捍卫景区的公益属性,又能“倒逼”地方决策者和景区管理者放弃“门票经济”,围绕旅游产业做“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