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分是住宅区。天津最早的小洋楼住宅,多为开辟租界的洋人们居住。那时五大道地区还是一片水洼苇荡。洋人们的住宅挨着办公区,靠近解放路一带,还有一些在河东原意大利租界的马可·波罗广场周围。进入20世纪后,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各种要人及富人拥人津门。一为安全,二为立业发财,三为了住进设施齐全的小洋楼总比传统的四合院舒适方便。五大道地处英租界的黄金地段,人们便相争置地建房,毗邻而居,于是,这一带就成了天津名符其实的富人区。若论中国近代城市所拥有的富人区的规模,天津当属第一。

五大道风景一角
五大道的另一特色,是建筑的私秘性构成的深遂和幽静的氛围。这里的住户——无论是寓公式的军政要人,还是成功的实业家们,在当时吉凶难卜的社会背景下,全都希图安逸,不事张扬。
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宅邸多,里巷数量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张。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声匿迹。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如:香港大楼、马场别墅、剑桥大楼、安乐村、育文坊等


从文化视角看,五大道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又融合的一个典型的载体,是天津都市文化开放性的一个象征,也是近代天津发展史一个琳琅满目的博物馆,从历史角度看,五大道有功于天津。如果打开五大道,真的会对历史的天津有一个崭新认识,而且这认识一定还会有益于今天和明天。

名人故居
载振故居

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解放后,这座昔日的王府先后成为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市外经贸委、天津市商务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点。2011年5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有机更新”的原则,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庆王府的整修工作。整修过程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建筑历史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融入精巧别致的现代使用功能,如今,这座昔日的王府已经成为天津独一无二的文化休闲空间。
顾维钧旧宅

顾维钧旧宅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为三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楼房,共有45间楼房,2间平房。建筑平面布局规整,红瓦坡顶屋面,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面并砌筑拱券等花样。旧宅室内装修讲究,木地板、木楼梯等保存较好,并设有双槽玻璃窗。旧宅二楼和三楼设有平台,院内种有各种花木。
胡佛旧居

胡佛旧居应该是原重庆道小学西楼。这座小楼为英格兰别墅式建筑,砖木结构,主体两层楼房,局部三层并带有地下室。楼房带有宽敞的后院,总建筑面积约3345平方米。这座建筑外表醒目,用红砖青砖分层砌筑,有拱形门洞和拱形大窗。一层入门上台阶后有一个大休息台通进楼内,两侧有瓶状透视矮墙。资料记载,至1942年前,这座楼作为民居,居住着六户市民。1942年后曾一度作为学校宿舍、小学教室等。
如今,重庆道小学整体迁址,原校址已经作为二十中学的部分操场。记者到二十中学采访的时候,一位老师用手指着操场旁一排高高的铁架子告诉记者:“大概那个位置就是原先的重庆道小学。”而那些铁架子下面,大概就是胡佛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吧。
卞荣卿旧居

卞荣卿旧居是天津著名实业家、天津八大家之一卞家的后人卞荣卿在天津的旧居,始建于1930年,坐落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Hong Kong Road)(今和平区睦南道79号),目前是天津市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卞荣卿旧居东抵河北路,南临马场道,西临桂林路,北沿睦南道,建筑面积为3280平方米。该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四层楼房,外立面为硫缸砖清水墙,顶部出檐,设有缓坡瓦顶。建筑正立面两侧前凸,各自设有一个方形阳台。建筑二层的中部设有一排半圆曲线形阳台,阳台正门的上部设有欧式山花,两侧设有绞绳式立柱。是一座具有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的西式建筑。[8]
纳森旧居 (睦南道)

纳森旧居建于1928年,由英国建筑师设计。为英格兰别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楼房,建筑坐北朝南,主体为3层,局部两侧为2层,建筑面积为1433平方米。建筑外檐为琉缸砖清水墙,双槽钢窗,顶部为大筒瓦四坡顶,门厅设有筒瓦雨厦,还设有大露台。建筑一层大厅宽敞明亮,铺设有大理石地面,还设有客厅、餐厅和备餐室。建筑二层楼设有书房、卧房和卫生间。此外,旧宅外还设有欧式花园,院落宽敞。原后院设有马厩,现已不存,已改建成一排平房。
孙震方故居

孙震方故居是原通惠实业公司总经理孙震方的住宅。建于1931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今和平区大理道66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和平宾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建筑改为政府招待所,专门接待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此下榻。1951年,毛泽东为刘青山、张子善案曾在和平宾馆住过3天。
故居为西班牙乡村别墅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431平方米,建筑面积1917平方米。旧宅内部有主楼、配楼两幢。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局部为三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正立面为对称式,门厅居中。建筑外立面为琉缸砖清水墙面并设有花岗岩台阶。屋顶为瓦楞铁坡并设有木檐口和木屋架。整个旧宅内部院宇宽阔,房屋只占院落的四分之一。院内栽种有白杨树和院府海棠,甬道顶部设有藤萝花架。此外,院内还设有小型游泳池,游泳池位于故居的西侧,设计精巧,镶有黑白瓷砖,出水口为兽头。在院落的西南角设有一个高台作为休息望远之地。外墙面采用水泥抹灰拉毛处理,配以大面积门窗,具有浓郁的南欧风情。
达文士楼

达文士楼占地面积1868平方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为二层带阁楼花园式砖木结构建筑,红瓦棱铁坡顶,外墙为浅黄色水泥抹灰拉毛和砂浆疙瘩墙面。一、二楼之间装饰有水泥雨檐腰线,并点缀长方窗和圆窗。室内为椭圆拱券甬道结构,天花板设有灯光灰线。进楼大门为实木制做并雕刻有欧式花纹图案。其中,一楼为大客厅、饭厅、备餐室、厨房和厕所,大客厅面积达6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阳面为半圆型,为多扇百页窗,厅内设有一个镜台式英式壁炉,上方为比利时出品的大玻璃镜子。二楼为卧室、书房和卫生间,地面铺有菲律宾人字细木地板并设有形状为落地式圆形双槽窗。另外,在壁炉上方、楼梯栏杆柱头处均有带两个变形的外文字母“T”和“F”的盾牌族徽,据说这是英国望族或日耳曼望族的标志。此外,在建筑东侧墙面上也装饰有这个族徽和“1905”的字样
张学铭旧宅

张学铭旧宅前为主楼,后为辅助用房。主楼前有花园。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红色筒瓦坡顶,清水紫红色砖墙。主楼首层设有暖廊、花室、餐厅、备餐厅、卧房、厨房。大厅顶部为彩色玻璃提拉通天窗,顶棚与柱子装有装饰灰线。餐厅内木制护墙板以木雕花饰点缀。主楼二层为卧室和会议室。该建筑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式西式楼房。
刘冠雄故居

刘冠雄故居始建于1922年,原有中楼、西楼、北楼共三座楼。此后,刘冠雄为了还清广东路房产所抵押的资金就把北楼租给华北水利委员会。刘冠雄死后,1936年,刘冠雄的儿子抵债给了先农公司。后因无力偿还而全家搬出。这所住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私立志达中学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为天津22中学和天津房管局使用,现为天津财经学院分院使用。
刘冠雄故居建筑面积3325平方米,占地面积9.190市亩,为一处西式砖木结构的带地下室的欧式建筑,原有中楼、西楼、北楼共三幢楼。其中,由于主人的海军将领身份,中楼是仿造航空母舰的三层建筑,正面设有立放的望远镜造型。西楼为巡洋舰式,北楼为望远镜造型。[4]目前,中楼和西楼均被拆除。北楼为三层带地下室建筑,外立面为红机砖清水墙与混水线条装饰相搭配,部分点缀砂石罩面,整体呈立面对称状,菲体宾木双槽窗,挑出大屋檐,罗曼风格的大屋顶。[5]建筑背面为阳面,设有2个8蹬台阶和80余平方米的凉台。凉台下设有牛腿支撑和花瓶状的栏杆,建筑内设房81间,一楼为大厅、饭厅、书房和会客厅。其中,门厅有4棵方柱支撑,顶部和天花板上有花饰、花纹装点。二、三楼为生活起居室。地下室有厨房、锅炉房和杂务间。[6]此外,北楼西侧顶部原设有一个雕楼电梯间,后拆除。
疙瘩楼

疙瘩楼上的疙瘩砖原为20世纪初天津西青龙潭(现水上公园一带)某窑厂的产品,该窑厂主要生产黏土砖和大筒瓦,其中黏土砖包括青砖和红砖,大同瓦有底瓦和盖瓦。当时,该窑厂烧砖时的火候过了头。因此,他们烧制的砖形成了疙瘩砖而难以销售。当时,在意工部局工程处工作并设计出回力球场(今马可·波罗俱乐部)的保罗·鲍乃弟发现这种砖烧得时间长而且比耐火钢砖还坚硬,因此,他以低价将这些砖全部买下并砌筑成了“疙瘩楼”。
20世纪2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搬进此楼,这里便成了他在天津的居所。现今疙瘩楼二楼马连良曾经的书房还保留着马先生的老照片、蟒袍、烟杆等物品。据溥仪的堂弟、爱新觉罗·溥佐先生回忆,当年的“疙瘩楼”曾“车如流水马如龙”,经常出入于此的宾客有袁世凯、冯国璋、靳云鹏、鲍贵卿、张绍曾、曹汝霖等政要以及梅兰芳、荀慧生、杨小楼等京剧艺术大师。
张伯苓故居

伯苓故居是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号(今和平区大理道87号)。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从北京回到天津,租住于此。
张自忠故居

1936年8月,张自忠在任天津市市长期间,以“庆安堂”名义购得天津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一块约4.356市亩的空地,此后开始建设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1936年至1937年期间他在这里居住。这组建筑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张自忠故居主要包括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总计16间房,在院内另有14间平房,建筑总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其中,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楼房(局部三层),楼前面用立柱支撑上下两层内廊,楼两侧有对称的外凸多边形房间。房子外立面处理遵循现代简约风格,采用天津地方材料,造型朴实无华。建筑内部一楼设有会议室;二楼设有两座平台;三楼设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大门右侧的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
孙殿英旧宅

殿英的这座宅邸是在1930年,也就是东陵被盗两年后,为其三姨太购买的。但后来该建筑主要充当孙殿英的驻天津办事处。他在这里主要经营珍宝、毒品、军火、贩、假钞票等业务
孙殿英旧宅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设有地下室)。建筑外部造型高大并且错落有致。其中,正面大型露台具有西洋古典风格,上立有四组绞绳式立柱,柱头装有花饰。顶部内外檐采用拱券窗、矩形窗等建筑形式,是一座具有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特征的西洋建筑。
李爱锐故居

李爱锐故居为英式现代风格的砖木混合结构平顶楼房,外立面为硫缸砖清水墙面,部分为砂石鹅卵石,墙面新颖别致。阳台墙为砖砌,上部设有方形透视孔。建筑内部设施齐全,装修高级。一楼为客厅、餐厅、备餐室;二楼为居室、书房、卫生间,现仍保持完好。该建筑整体简洁大方,是一座带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西洋式建筑。
徐世昌故居

徐氏自住的是一个独立大院,占地6.35市亩,共有楼房26间,平房4间,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层楼,混合结构,红砖瓦顶。楼门前四磴台阶、平台,红缸砖砌面,一楼有客厅、休息室、更衣室、餐厅、洗澡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办公室、内客厅;三楼为顶子间。
潘复故居


潘复故居是1927年任国务总理潘复在天津的旧居,位在英租界马场道东头(今和平区马场道2号),是一座典型的西欧风格花园住宅,占地十余市亩。该楼于1919年由潘氏委托开滦煤矿董事庄乐峰邀请法国建筑师设计并承包建造。主楼是三层砖木结构,大瓦、瓦垄铁顶,水泥抹面,门窗地板一律用菲律宾木料,楼内设五面形阳台。主楼的东楼下为招待达官显贵的客厅,西楼下为接待亲友客厅。整座住宅有楼、平房17间,建筑面积3827.99平方米。宽阔的院子用铁栅围墙,种植各种花木与草坪绿地,院子中间有甬道直通主楼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