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徜徉野鸡坪花海之中。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凉都·六盘水的旅游迎来了历史性的好成绩:7天时间,接待游客53.79万人次,同比增长49%,过夜旅游者25.14万人次,同比增长42%,一日游游客28.65万人次,同比增长55.3%,旅游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47%。
四个旅游核心指标50%左右的增幅的背后,是这个工业城市借承办旅发大会的“东风”,开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也是六盘水继大打凉都“气候牌”之后,又一次在旅游上的突破。
近日,记者深入采访,力求寻找这个工业城市的旅游发展“轨迹”。
忆往昔:
“江南煤都”让旅游开发陷入窘境
上世纪80、90年代,六盘水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空气严重污染,森林覆盖率一度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据全市土地面积的80%以上。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六盘水曾经在外界落下了”傻大黑粗“的形象,不仅如此,作为以工业为主体格局的能源原材料城市,六盘水的传统发展惯性大,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再加上交通不便,旅游景点知名度低,六盘水的旅游发展始终走不出瓶颈。
如何才能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防止“矿竭城衰”,挖掘出一条适合市场需求、符合自身现状的旅游新路子?六盘水决定转变旅游发展思路,从传统观光旅游转向以特色文化、避暑休闲度假、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为重点的国内优秀旅游目的地。
看今日:
煤堆上如何崛起绿色休闲城市?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在传统观光旅游上优势并不明显,可该市却另辟蹊径,无中生有、小题大作、借题发挥,把六盘水打造成“以特色文化、避暑休闲度假、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为重点的国内优秀旅游目的地”,走出了一条旅产互动、旅城一体、景城融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六盘水围绕“中国凉都”品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开发旅游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农业、工业旅游做补充,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了旅游业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的提升。期间,累计完成旅游业投资10.979亿元,其中,非公有制资本7.637亿元;接待游客119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累计49.8亿元。
旅发大会筹备期间,六盘水将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投入资金249亿元,对城市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改造;全面启动中心城区108个山头的退耕还林,新建、改建了6个湿地公园,建设了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
结合六盘水区位偏远、交通不便、聚居在此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民俗民风等特点,搞好原生态旅游,保持原生态开发建设,建立乡村旅馆、农家乐等经营性企业,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如何变“黑”为“绿”?六盘水选择将旅游业与二产融合形成工业旅游,将旅游业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在产业融合中打造出一批观光工业。
该市花大力气打造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森林度假基地、湖滨休闲度假基地,民族生态文化基地,自然生态观光、户外运动露营基地,特色乡村文化休闲体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山地休闲度假之旅、地质生态之旅等7个类型共19条市内旅游精品路线。
该市将旅游与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深挖独特的史前文化、“三线”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产业业态,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体验型旅游方式转变,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
展未来:
城市华丽转型一步一脚印
站在新的起点上,六盘水的旅游将如何继续转型升级呢?市委书记王晓光表示,现在的软肋还是在扩大六盘水的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和品牌形象上。
为了打造“中国凉都”这一拳头品牌,形成旅游热点,六盘水重点推进北盘江牂牁江旅游区、凉都森林公园、百车河度假休闲旅游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坡上草原旅游区开发;打造首钢水钢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老鹰山石河景区“三线”遗址建设和六枝煤矿工业旅游开发;大力扶持和发展城郊农家乐,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
“中国凉都”正不断打好“凉爽、休闲、运动”三张名片,力争到2015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8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