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东方旅游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重返五通桥——老伙伴儿的自由行日记

时间:2013-10-24 18:47:50  来源:  作者:

 

  

 

  来源:乡村周末·中国旅游报 文/图<刘志斌

  “休闲游、慢生活”,正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度假取向。离开喧嚣的城市,绕开拥挤的景区,到保持着生活原貌的乡镇去,你会发现,这一片广阔的天地,才是真正放松身心的理想之所。四川省乐山市有个五通桥区,下辖1乡11镇、154个自然村。

  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宜居宜游,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是个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本报曾于1987年6月连续刊登了3篇介绍五通桥的稿件。

  今年十一前夕,当年采访这里的记者以普通旅游者的身份重返五通桥,度过了几天休闲的自由之旅。

  9月25日星期三 出发抵达

  10点20分从首都机场起飞,奔赴1600公里外的成都,从成都乘长途汽车至乐山市,在肖坝坐公交301路至五通桥总站,下午6点完成了这最后的200公里,一天马不停蹄,没有人在囧途。投店住宿,享用五通桥小吃,晚饭后逛街。

  变化真是太大了!涌斯江边的老旧房屋不见了,一条沿江修建的仿古商业街灯火绚丽,经营各种小吃的大排档、当地人最爱逗留的茶社、适合年轻人的酒吧和咖啡厅、KTV、露天大众舞场等等,都为百姓的休闲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逛到晚上10点多了,眼见街上行人稀少,进了一家茶社,要了杯竹叶青,望着一根根欢快下旋的翠绿嫩芽,就想啊:一整天也没坐船吶,怎么老感觉晃摇呢?

  9月26日星期四“刘记”古榕茶摊老街

  一宿没睡好,昨天到达时随机入住的客店,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勉强,一大早儿就搬家,住进了五通桥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三星级酒店丽源宾馆,没有预订,但房价不高,单间160元,酒店人员很专业,房间整洁、设施齐全,连想不到的都给备下了,没说的,真正的人性化服务。洗洗先睡,一觉到中午。


五通桥涌斯江四望关的舟桥

  酒店紧邻涌斯江的“四望关”和闻名于世的“小西湖”。选中一家“刘记”夫妻店吃午饭,没有雾霾,不用担心PM2.5,四张小桌都摆在屋外,要了一荤一素加时令青菜豆腐汤。店家刘俊36岁,十几年前曾在北京崇文门的一家火锅店打工,听我说曾来过五通桥,亲近感倍增,他坐在我身边说:“您看过当年的龙舟赛吗?”我说:“那年正好赶上。”他说:“那时我还小,家住30公里外的山村,半夜就起来了,和村里的老老少少走路往区上赶。龙舟赛时那场面,人山人海,彩旗、锣鼓,还放鞭炮……”我说:“不是放的鞭炮,是子弟兵用轻机枪打了一匣子空包弹。”“当时离得远,看不清,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您明年端午节来吧,现在的龙舟节更热闹了。”我说:“当年你是走30公里夜路赶过来,如今你一过马路,站江边儿就看了,我呢?当年从乐山坐车20公里来的,要是再来就得飞机汽车的1800公里了。”“那也累不着您,我们这儿也要建高铁了。对了,春节时您也该来看看,我们这儿的年味儿,足!以后再来,起码在吃上我照顾好您,保证让您满意。”“你这话老哥我信!不说远的,这几天我都在你这儿吃了。”


五通桥夜景

五通桥涌斯江

  从彩虹桥乘101路公交车仅3站,总共1公里吧,就到了黄桷井大桥,下车就是老街——沿茫溪河蜿蜒的工农街(从前叫宝庆街),往里走300米,又见到了那棵500多年树龄被尊称为“树王”的老榕树(黄桷树),依旧是根深叶茂、挺拔骄人,偌大的树冠之下仍是那个不小的茶摊,有人在打牌,有人在旁观,有人聚在一起聊天,也有人独自喝茶,悠闲。微笑着和陌生的人们打招呼,人家也都客气地邀我坐下喝茶,我说先去转转这条街,回来再喝。

  前面有所老屋,那种典型的蜀地风格,当年该是中上等人家的住宅,看上去年头不短了。门里门外各坐着一位阿婆,她们可能天天都是这样,不说话,就那样静静地坐着,听着轻柔的水声,看着偶尔过往的行人。坐在门外的阿婆说她86岁了,里面的阿婆82岁,门里的阿婆马上接过话来:“我可不是82,我还小呢,”说着伸出两个手指:“我还不到两岁,不信你看,牙还没得长齐。”其实牙都掉完了,这么说着她自己也笑了,多风趣的老人啊。

  走过之处,榕树一棵又一棵,绿竹一片又一片,路过三两家茶室,生意不火也不淡,可这工农街上有大约一半的老屋缺门少窗无人居住了,人们说其中有私房也有公房,基本是属于危房了。不宽不窄的街上那叫一个清静,年轻人骑着电瓶车从身边经过,多是遇到老人,拄拐棍儿的,背手慢步的,偶尔,都是偶尔,安静,缓慢。有时我也停下脚步,细细端详那些骨架坚韧的老屋,揣摩它们当年的那份体面和骄傲,是啊,若无繁华,从前又怎么会叫宝庆街呢?望着街边茫溪河宽阔寂静的水面,眼前仿佛是官家或商贾的船队在大大小小的码头上装装卸卸,那景象该不逊于今日的马路车流。此时的人是静的,心是下沉的,沉落于时光隧道中,阿婆们的那种静,我似乎懂了。

  走到十多年前建成的慈恩寺,我沿原路返回,老榕树下的茶摊又多了几个人。刚才打过招呼,也就不生分了,拉过竹椅坐进了人堆儿,3元一杯的当地花茶“飘雪”,名字淡雅,味道醇厚。人们说甭瞧现在茶座大多空着,每到初一、十五,往慈恩寺上香的人就会把茶摊坐满。我掏出“白沙”散着,问那位一直不言不语、有点端着劲儿、叼着当地土烟的老哥:“烟卷儿合您口味儿不?”一中年妇女说:“跟你说话呢,烟卷儿合不合你口味?”抽土烟的老哥答:“不花钱的都合。”一句话大伙儿都乐了,得嘞,不用您抬手,一根烟给他夹耳朵上了。在此喝茶的基本是40岁往上的,淳朴、随和,大多健谈,他们最说得清五通桥的风云变幻,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反正是一锅烩,聊吧。本来嘛,我是来快乐休闲的,一个人度假本就有着明显的孤独特征,不聊天?闷葫芦?那怎么行啊。(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

  《且喜蜀中风景好 桥滩春色似杭州》一一五通桥民俗旅游见闻之一

  1987年6月20日《中国旅游报》一版

  早就听说,五通桥的民俗旅游搞得好,光顾过那里的外国游客无不挑指赞誉。今年端午前夕,我终于有机会访问了五通桥。

  四川称为天府,乐山为天府之胜,五通桥便是胜中之秀了。远在秦代,这里是犍为郡的一部分,清代乾隆之后取名五通桥,如今是乐山市的市辖区,在乐山城以南25公里。从古至今,多少雅士豪客泼墨五通桥:“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浓装淡抹赛西子”,“满城山水满城景”。

  五通桥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岷江从这里悠闲南下,茫溪河、涌斯江在城中汇聚,使竹根滩、四望关、青龙嘴三镇鼎足而立。江河汇流处宽阔、宁静的水面是这座小城的中心,世间雅号“小西湖”。

  五通桥确是与桥分不开。虽说名字中所指的只是一座古桥,但今天的五通桥更加名副其实了。城中有钢筋混凝土大桥,土木结构的人行桥,钢索飞架的吊桥,小船连成的舟桥。不同风格的桥为这座小城增色,更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然而,五通桥的人们更喜欢以船代桥,有些人为了几分硬币可以在集市上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到了要过江过河的时候,却要舍桥就舟,情愿花钱买船票。这也许是因为,风韵古朴的舟船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小西湖”边的三面街是五通桥城区的骨架,城乡之间举步之遥,如果不是涌斯江与茫溪河勾出了城区的脉络,你很难分清城乡的界线在哪里,因为看上去都是绿色的。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多种林木、农作物和蔬菜的生长。在绿荫叠翠的五通桥,最赋诗意的要数古榕和竹子。广西的刘三姐,当年在一棵大榕树下把绣球抛给了阿牛哥,那棵榕树至今也不过是200多年的历史,而五通桥的榕树不仅多,而且老,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就有好几棵。根深叶茂、坚韧挺拨、雍容富贵的榕树是五通桥的骄傲,在榕树下打纸牌、喝盖碗茶、摆龙门阵是五通桥人的又一乐趣。

  五通桥堪称竹的世界。乡间,田头是竹,塘边也是竹,有的成行,有的成片,农家宅院不打围墙,种上一圈竹子,美观又经济,用着也方便。南方的竹如同北方的松,四季常青,浑身是宝。记得古人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人民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这些年,五通桥竹器加工业的路子走得更宽了,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深受广大外国游客的喜爱,也是乐山市外贸出口的一个主要项目,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看了五通桥的竹,倒使我有了这样的感受:既有竹,又何愁无“肉”呢?

  古人迷恋景色有过这样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相看两不厌”。我不敢效古人说什么厌不厌的大话,更何况五通桥的景色我还没有看全。然而,我倒有个深深的感受,那就是我非常羡慕五通桥人。自然美景,秦汉遗风,又值国事图强,使得五通桥在发展的道路上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国际旅游涉足五通桥,民俗旅游项目在五通桥的产生,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了。(记者 刘志斌)

  1987年6月24日《中国旅游报》一版

  《愿持彩练当空舞 古朴纯真享宾朋》一一五通桥民俗旅游见闻之二

  从乐山城动身去五通桥之前,有人告诉我说:“五通桥旅游局只有4个人,可他们硬是把民俗旅游搞起来了,真是不容易。”这话更激发了我的采访欲望。

  到了五通桥才明白,这4个人不光是属于旅游局的,五通桥区人民政府的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和旅游局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人手紧张,倒是言不为虚。

  旅游局副局长程蜀华还兼任外办和侨办的主任。有人说:“这种职务上的安排,说明区委和区政府有意要把旅游局摆得更高一点。”是否如此?我没打听,不过区上的领导对旅游业确实看得很重,去年增设了区旅游局,并拨给了一辆上海牌轿车,这是其它部门享受不到的高待遇,车子虽然陈旧了一点,可用程副局长的话说:“我们小地方的人,知足了。”

  “从去年7月到今年5月,我们已接待了1200名外国游客。五通桥的民俗旅游能够搞起来,这和上级领导、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程副局长开始介绍情况,我一边记录,一边思索。若是和旅游热点相比,10个月接待1200人算得了什么?可这是在五通桥,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它标志着五通桥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向国际旅游业进军的号角吹响了。如此评价,恐非过分。

  民俗旅游,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容易办的事情,不就是让“老外”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吗?五通桥的人想得并不这么简单。他们认为,民俗旅游项目中的节目设置,必须坚持一个“土”字,但是又不能“土得掉渣”,俗不可耐,而是要把“土”与“俗”同文明与典雅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康的美。他们以“古朴纯真”为标准,为游客做了这样的安排:访问教师之家、个体川菜厨师、养植专业户和当地书画名人,骑自行车领略田园风光,到鱼塘钓鱼,去茶馆品茶,等等。

  虽说是做了精心的选择,但这些毕竟是来自五通桥平凡的日常生活,外宾能感兴趣吗?他们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

  去年7月20日至8月16日,联邦德国青年园林协会一行15人在华作业务性旅游考察。他们游览了北京、广州、西安、昆明、成都、峨眉山和五通桥,回国之后写了《中国之行考察报告》。他们在五通桥只呆了半天,但报告中对五通桥的描写,译成中文将近2000字,篇幅之长,仅次于对北京的介绍。这个团的领队曾说:“过去我们并不了解,中国的四川有个五通桥。以后再来中国,要压缩在大城市的停留时间,到五通桥多呆几天。”

  今年3月,一个22人的丹麦旅行团抵达北京之后,该团领队——丹麦国立博物馆远东部部长约翰·霍恩比女士就向国旅总社的导游提出:“到四川后要先去五通桥,后去峨眉山。”这使导游甚为吃惊和担心,因为五通桥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约翰·霍恩比女士倒是心中有数,去年她曾访问过五通桥,正是由于她的宣传,这个团的全体成员对五通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当他们到了五通桥又都感到“遗憾”,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半天的时间太短了,以至时间到了,客人们仍不愿离去。导游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情景在一些热点城市,甚至在有的同样是搞民俗旅游的地方也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是不等你催,客人早早就上车等候开拔了。为人鲜知的五通桥却使外宾动了感情,真是出人意料。”

  面对五通桥开展民俗旅游取得的成绩,我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谈谈,你们在工作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程蜀华同志笑了,回答说:“我们是吃川菜长大的,生活中的‘麻辣酸咸’都能消化,这些不提了,没得味道。我们还想干点事,盖一座乡土气息的茅屋别墅,置几辆当地特色的牛车,可我们没有财力,只是空想罢了。”我很后悔,提了个俗气的问题,而人家回答得很实在——缺钱,人民币50万。记者总是提问,总想参与,但一到“动真格的”,只好把唾液咽回去。

  丰富、生动的节目组成了五通桥民俗旅游这条美丽的彩练,那一环环、一段段需要看个仔细。我还得继续采访,继续去问。(记者 刘志斌)

  1987年6月27日《中国旅游报》一版

  《令人愉快的家庭 技艺兼备的厨师》一一五通桥民俗旅游见闻之三

  在离五通桥城区不远的竹根村,有个4口之家。5米来宽、10米多长的庭院长着花、草、树、竹,芬芳吐翠,犹如一个小植物园。7间房子是1917年盖的,其中3间正房是典型的蜀乡风格,屋脊角度大,屋面微斜宽展。屋里洁白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除了客厅显得拥挤一些,两间卧室的陈设都很简朴。这就是五通桥有名的教师之家。

  我去采访时,见到了这一家的女主人——56岁的沈静萍老师。沈老师很健谈,她对我说,人们称我们是教师之家,是因为我和老王、女儿和女婿都是教书的,要是从我父亲算起,一大家子人里教书的有18个。我和老王都退休了,可是当老师的人心里静不下来,我们老俩口身体还行,愿意继续为社会出点力。搞旅游我们是外行,可旅游局的同志找我们商量的时候,我们还是答应了。开始我和老王还担心,咱们这个普通家庭能使外宾满意吗?后来明白了,外宾对了解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最有兴趣。我们根据客人的这一兴趣,接待的时候不搞死套套式的东西,生活就是要自然,用不着去导演。记得去年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的一位工程师和他的母亲来家做客,那位法国老人和我母亲聊得可开心了。老人说:“还是中国的传统好,老年人有儿女照顾,没有孤独感。在法国就不是这样,儿女结婚后就出去单过,顶多星期天回来看看,平时对老人不管不问,忘了老人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把他们养大的,我这个儿子就是这样。”工程师在一旁笑,他说,这不能怪我,整个法国都是这样。他们是早上来的,下午5点多了还舍不得离开,临走时工程师说:“明年我要带母亲和我的夫人一起来。”

  沈老师拿出一本像册,指着一张照片让我看,她说这个丹麦家庭和我们家一样,夫妇俩只有一个女儿。他们来时正好我女儿也在家,两个姑娘一见面,就象多年不见的亲姐妹。她们不在客厅呆,怕我们听她俩的悄悄话。那位丹麦父亲笑着说:“要是这两个孩子之中有一个是男孩,咱们非搭亲家不可!”今年5月7日来了20位丹麦客人,他们听说老王是体育教师后,就问会不会武术?老王给客人表演了一套拳,这下麻烦了,老的少的都要拜他为师。老王教了他们一套简易太极拳,客人一边学一边说:师傅请慢点。

  听着沈老师的介绍,发生在这个小院里的一幕幕轻快的场景印入我的脑海里。我相信,那些来过这里的外宾,他们的感受会比我更深。

  我把采访川菜厨师陈玉书的时间选在了下午,因为他承包的餐馆仅在上午开业。

  陈玉书今年47岁,瘦高的个子,性情豪爽,一口当地话说得很快。他家三代开餐馆,祖传的手艺他接过来了,还有所创新。外宾到他的馆子用餐,都说他烧的川菜和别处的不同,味道特别鲜美,客人们常常顾不得“斯文”二字,连菜带汤吃得盘子见底儿。更使外宾惊叹的是,陈玉书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而且还画得一手好画。他作画的速度快得惊人,他在一尺多宽,三尺多长的宣纸上走笔如飞,三分钟之内能完成一幅画,而且是内容充实,形态逼真。他最爱画的是公鸡,所以才有“陈鸡公”这个绰号。

  我问他:“开餐馆和绘画,你更喜欢哪一个?”他说:“开馆子是为了生计,我一生追求的是艺术,遗憾的是我至今并没有多大长进。”陈玉书自幼爱画,他天资不愚,人也勤奋,14岁时,国画大师吴国桢招他为关门徒弟。以后的路他走得艰难曲折,命运最终安排他接下父辈的职业,可他仍然爱画。陈玉书对我说:“我下午不做生意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绘画上,下午的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出去写生,到了旅游旺季,我每天要做好几桌菜,下午又要给客人画十几幅、几十幅画,虽然累一点,可我很高兴,我喜欢这样生活。”

  陈玉书的一手好菜使外宾回味无穷,他的画呢?就象五通桥的影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带到世界各地。(记者 刘志斌)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国庆节日本旅行之大阪阪急百货店梅田总店购物攻略
国庆节日本旅行之大阪阪
“天下厨房”大阪旅行购物之阪神梅田总店美食美酒伴手礼篇
“天下厨房”大阪旅行购
暑假旅行推荐到日本大阪阪急百货梅田总店体验日式夏日乐趣
暑假旅行推荐到日本大阪
神户旅游购物攻略:神户阪急带您体验华丽而精致的“神户流生活方式”
神户旅游购物攻略:神户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4 TOUR126.CN NETWORK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