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 有两大数一数二的历史建筑,它们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性,号称黑龙江第一府邸的丰绅将军府;见证了哈尔滨城市开埠的道台府,对于这两座历史建筑,你还了解多少呢?
黑龙江第一府邸——丰绅将军府
丰绅是清末黑龙江将军,满族人,姓乌扎拉氏,其后代冠汉字姓吴,所以当地居民把他的旧宅称作“吴将军府”或“吴大帅府”。这座占地约16000平方米的府邸无论是面积还是建筑风格在黑龙江省都属罕见。
“将军府”位于双城市体育场东侧的杂乱民居建筑群中,是一个面南背北、“三进深”建筑格局的院落,分三堂四厢。原来的将军府四周是一人多高的围墙,围墙宽86米,长212米,整个府邸占地约16000平方米。如今,所有的围墙都已不见踪影,被一些偏厦小房所取代,而原将军府的建筑也仅存九栋。
“将军府”的大门原来在院落的正南方,是两扇钉满金色门钉的红色大门,据介绍在清朝只有封疆大吏和皇亲贵族才有资格用红色大门,一般的官员只能用黑色大门。现如今,围墙和大门早已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临街的平房商服,当年所遗留下的一排青砖门房也被这些平房所湮没。
绕过原大门的所在地,就进入了“将军府”的第一进——夫人的住所也就是东跨院。在东跨院中还保留着当年的一个正房和两个厢房。由于是家眷居住的地方,所以建筑的外墙体和内屋都显得很人性化,砖花采用莲荷、石榴、麒麟等图案。一百多年过去了,房子主体没有出现歪斜、下沉。
院落的中部是丰绅将军书房和办公居住场所,正堂为五开间,面积有240平方米。原来家眷的居住地与丰绅将军办公场所之间有青砖墙相隔,所以家眷要到位于院落中部的丰绅将军办公的正堂需要从马棚和伙食房的院落绕行。然而今天,两进之间的所有空地都盖满了偏厦。中间只留下仅够两人并排行走的小道。如果说,家眷的住所很人性化,那丰绅将军办公的地方就显得十分威严了。在正堂、厢房的山墙部位,至今仍保存着青砖镂空的“腰花”,图案以牡丹花为主,象征着富贵。在山墙的外体还可以看到与青砖浑然一体、直径约50厘米左右的木头柱子。进入正堂,可以发现房体高达6米左右,房内还保留着当年的红木雕花门。据了解,在丰绅将军办公院落原来的东墙上还有一个供官员出入的门,大概取紫气东来之意。
院落的后部是后花园,据当地人介绍,当时园中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而今原来栽种在园中的梅兰竹菊已被杂草枯树所取代……
丰绅将军府是典型的东北满族四合院,按照当时的官阶制度,建造这种朝廷命官的府邸,需由皇宫主管建筑的官员参与设计、建设。从整个建筑的风格看,吸取了中式建筑的精华,大到房梁、檩椽,小到门、窗、栅栏,所有木制品,都是凿卯咬合,没用一根铁钉。一百多年过去了,将军府所有的房子主体没有出现歪斜、变形、下沉。
道台府——哈尔滨城市开埠的见证
哈尔滨关道也叫滨江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是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最后一个传统式衙门,初期它职能非常小仅限铁路交涉事宜和督征关税,没有具体的管辖地域。后期,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管辖四府、一厅、两县,开始成为清政府最北方的一个权利中心,掌管哈尔滨及周边府、县的政治设施、财政运作等事宜。第一任道员是杜学瀛,据有关资料记载杜学瀛之后还有萨荫图。其后有施肇基、于驷兴、郭宗熙、李家鳌等清政府道员,他们先后在这里办公。滨江道署位于现在的哈尔滨道外区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间。建成于1907年农历8月12日,耗资30万贯。
哈尔滨关道是中国传统式建筑于北方地方建筑的混合体,他规模庞大,气势巍然,占地面积两万八千余平方米,遵循封建礼仪,呈对称布局,左文右武,前衙后寝。他南北轴线长七十丈,东西宽四十五丈。中轴线上由外至内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宅门、三堂;东侧线上有衙神庙、书房、厨房、戈什房、杂项人房。西侧线上有冰窖、督捕厅、洪善驿、会华官厅、会洋官厅。院墙内有车棚、马厩、茶房、粮仓等。整个建筑群体错落有致,结构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