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堡梯田位于崇义县西部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上堡景区,梯上万亩梯田就散落在华仙峰周围的南流、良和、赤水一带,梯田的垂直落差近千米,位置最高的田块在海拔1260米处。有的梯田从高到低不断延续,竟然达百层之多,就像一条条长梯,架搭在山间岭谷,特别是在南流村,周围的梯田,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涌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零星古朴村落点缀其间,在每年一季的中稻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气象万千,而秋末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又给梯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是客家人长期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见证。
关于上堡梯田,当地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不知何年何月,有天傍晚有疯癫两个客人路过南安府西北的一个茅棚野店。店里有一个妇人专给过往客人提供喝水、吃饭、住宿之便。这两个疯癫客,先喝了一百碗茶,将碗迭在一起。又吃了一百碗饭,也将碗迭在一起。再回看那妇人,妇人不嫌他俩喝多了吃多了,还是笑嘻嘻的。疯癫客很感激,问店妇:“这个地方叫什么?”店妇长叹说:“叫上堡,是石山荒岭无田无土的穷地方。”疯客把茶碗、饭碗拢在一起,捂着肚子说:“不妨,一层山一层田,吃得上堡人成神仙。”店妇知道这两人有些来历,忙又说:“光有山有田没有水也活不了命呀!”那个癫客试探着问:“要有一碗酒糟就好了。”店妇果然端出一碗满满的甜酒糟来。癫客提起水壶就往酒糟上筛,一边筛一边念:“上堡、上堡,高山岽上水森森。”第二天店妇请疯癫客起来,两客人却不见了踪影。走出门外一看,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全是一层一迭的水田,像上楼的梯子一样。以后人们就叫它做“梯田”。
古代传说固然美好,但终难考证,史书中关于上堡梯田的记载,早见于明代理学家、明都御史王守仁撰写的《立崇义县治疏》,文史里记载,从广东 迁入的客家先民来到这荒山野岭,为了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坡度平缓处则开垦大田,坡陡狭窄处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
参观梯田,最好到水南(南流)村岭顶子。站在山上,前面脚下的山头布满了重重叠叠的梯田,一层层、一排排,静静地铺陈在眼前,接天连地,精致而又恢宏。顺山势而蜿蜓起伏的田埂犹如绿色湖面上的阵阵涟漪,蓄满了水的梯田,流光溢彩,或丰腴或苗条。墨绿的禾苗迎风摇摆,尽情享受着山泉和阳光的滋润。这里有句民谣:“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由于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泉流充足,即使处于山顶上的梯田,灌溉也不成问题。由于生态环境好,少有病虫害,很少施用化肥、农药,因此,所产稻谷,米质晶莹柔软,颇受市场欢迎。
上堡梯田最美的季节是春播阶段,五月末莳田前,尚未插下秧的梯田里田水如镜,倒映着青山和蓝天,层次感最为丰富。即使部分插过秧后的梯田泛着绿色,不规则的田畴与规则的绿苗,也同样生长着诗情与画意。当然,九月底,梯田里的稻子已呈金黄色,在山里的劲风舞动下,飘逸起伏的稻浪,韵律般轻奏起天地之梵音,悠扬而醉人,也同样是拍摄季节。
此时,天气阴了下来,慢慢下起了小雨。为避免雨越下越大无功而返,我们赶快来到大排子及山沟子两处景点拍摄。虽然光线不是太好,但还是抓紧拍摄,虽然天色已晚,但抓紧时间,圆满完成了这两景点拍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