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 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无锡旅游攻略)
书院原址规模较大,前有“东林旧址”石牌坊一座。现存建筑有东林精舍、道南祠、东林报功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时雨斋、康熙碑亭等,并收书院保存的明、清20块碑刻,嵌置于堂内两壁上。1981—1982年进行重修,现对外开放。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后废。“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 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
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堂于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月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三日。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多以东林为楷模,影响极大。
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首受其难,先毁依庸堂。次年,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存留片瓦寸椽。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
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并下诏修复书院。崇祯二年,无锡吴桂森启旨修复丽泽堂,建来复斋,居中主持讲学。
历清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后为东林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唐文治撰写了碑文,“发明性理之根源”,并略述书院建置始末,“惟愿我乡邦人士,景仰前徽,保气节于将坠。”碑后列有发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仓 ,国学大师,长期在锡地办学,声名卓著。碑今存无锡东林书院。
1982年、1994年先后两次修缮。1993-94年间旧址东北侧增建楼屋数室。现旧址范围基本完好。所存石牌坊、伴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保持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历史风貌。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近10多年来,无锡市对东林学院又进行了不断的修复,成了乡土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