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多数旅游者来到呼伦贝尔 ,是为了看看美丽的草原、森林和湖泊。而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更感兴趣的却是鲜卑人与蒙古人南迁与西迁的足迹。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民族是由呼伦贝尔入主中原的,那就是东汉的鲜卑和隋唐的“忙豁仑”(即蒙古),或称“蒙兀室韦”。
北上,与忽必烈的出征路线并行
席慕容的《出塞曲》在我心中回荡了20年,此次,它又一路伴随着我。
前往呼伦贝尔,最理想的是走1287年忽必烈征讨乃颜叛军的路线——以元上都(今内蒙古 正蓝旗)为起点,向北穿过浑善达克沙地,到达赉淖尔西南角的鲁王城,再向北经过乌珠穆沁草原,抵达流入贝尔湖的哈拉哈河,渡河进入呼伦贝尔草原。
这条路,当年长春 真人丘处机西行拜见蒙古大汗时走过,蒙元王朝败亡之后退往和林之路时也走过,当然,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在浑善达克越野的时候也走过这条路,基本都是草原土路,风景虽佳,但一天下来走不了多远。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选择了这条路的并行线——由207国道直奔东乌珠穆沁旗。
一到野狐岭,就算上了坝。1211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曾在这里击败数倍于己的金兵,又派大将哲别一路打到居庸关。如今岭上建起了风力发电站,转动着的风扇好像无数条摇动的手臂在欢迎我们。关掉空调,开大车窗,让坝上的风任意吹散北京 带来的暑气,浑身每一个毛孔都感受到了草原的清凉。
过了野狐岭,是坐落在中都草原上的张北。中都草原是京北四个坝上草原中的一个,得名于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元朝第七帝)建于1307年的元中都,它那湮没于齐膝荒草中的高耸城墙,和皇宫高台之上的残砖破瓦,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冀、蒙交界处的九连城,国道西侧一溜排列着十来个大大小小的“淖尔”(蒙古语“湖泊”),行过这里就进入了内蒙古。一上蒙古高原,天就变得湛蓝,雪白的云朵变换着形态,令人产生各种遐想。
绕道驶往西乌旗的路上,途经浩其德王音苏木,路南有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城,据说是匈奴人留下的。到达东乌旗的乌利亚斯泰镇前,遇到了灿烂的晚霞,金色的太阳突然从一抹横云中探出头来,西天像燃起一片大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