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小桥流水多
提及它,免不了说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之类是词句,但所有的话都敌不过一句清逸。
宽街窄巷,绿树白墙,斑斑青苔,遮天绿荫路,别是一番意境。极具江南水乡韵味的亭台楼阁,磨得已是光滑可鉴物的青石板,带有木质清香的老宅门,绿杨深浅巷,这些是我心中对苏州 的所有记忆。
苏州是个极有小情调的城市,山塘街、平江路、桃花坞....。。就连街名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温文尔雅的诗意。
在这里行走,应该把脚步放慢,看看园林之美、山水之胜,或者找一家茶馆,点一壶碧螺春,听上一段苏州评弹,细细品尝吴语小调;看着小桥流水,听着摇船的老汉唱几曲江南民歌,真想时间永远凝固在此刻。
到达苏州已是晚上,放下行李忍不住出门溜达。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多了几分朦胧妩媚和秀气。虽然夜晚看到的苏州城与记忆中的还不是完全一样,但依旧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熟悉气息。走到临街拐弯处,偶然发现一家门面很小的面馆“观振兴”,于是忍不住进去点了一碗汤面。后来才知道这家也是主打苏式汤面的一家老字号,不过话说苏州这里的面馆很多以“同得兴”、“朱鸿兴”、“万福兴”命名,是不是要博个好意头的原因。
苏州人吃面很有传统,老苏州们把喝茶,吃面,听评弹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当年,一进面馆便能听到熟练的跑堂嘴里唱出一串的专业术语:“诶—来哉,三号台三两蟮丝面,要龙须细面,清汤、重青、重浇过桥……”可见苏州人对吃面的要求之高。虽然如今面馆看上去不似以前那般火爆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去这些老字号吃碗面,叹杯茶,聊聊天,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苏式汤面最考究的是面汤,汤要清而不油,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制作面汤称为“吊汤”,相当于饭店里的烧高汤。各家大小面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浇头的品种十分丰富,焖肉、炒肉、排骨、虾仁、爆鳝、香菇面筋.。。既可单点,也可双浇、三浇、任意自选。吃法上更是有诸多讲究,硬面、烂面、紧汤、宽汤、干挑、红汤、白汤、减咸、增咸、重青、免青、重油、清淡点,重面轻浇、重浇轻面、底浇、盖浇、过桥等等,听来就眼花缭乱。
说到底,一碗面条,就很苏州,很江南了。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来苏州自然是要看园林的,而拙政园 是一定要去的,它与留园 、北京 颐和园、承德 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可以说得上是江南园林的代表。
据说,明代的王献臣建了这座园子,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中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而王献臣也正是郁郁不得志,于是归园田居,在自家花园为政。
园林的构建,即是把山水自然邀入家中,咫尺山林,颇有归园田居的深意。想想还是古人洒脱,不想工作了,就辞职回家,造座庭园宅着,不问窗外事。
拙政园以水见长,庭院错落、花木为胜,设计别有用心,涵盖了大多数苏州园林的特点,转朱阁,低倚户,精致典雅,曲径通幽,使人赏心悦目。可以说是一处一景,一景一故事。
逛园林还是需要有讲解的,这才能深知设计者那精巧的心思。于是进园后就跟着蹭导游听,然后再慢慢地细细游玩。园里处处精雕细琢,粉墙黛瓦,绿树红花,蕉肥竹瘦。园里分东、中、西三部分,各有风味。回廊起伏,亭台楼榭,水波倒影,别具江南风雅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