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电影<<蜀山传>>里的蜀山,那座蜀山是神仙住的,而这座蜀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但那是我童年记忆的全部。
蜀山因山得名,那山原叫独山,当年苏拭先生隐居于此,题名为蜀,独山从此有了文化底蕴,自然就改名为蜀山了。她也算是古镇了,蜀山其实只是一座不高的,但山上却到处是老祖宗的墓,所以那是不能常去的。
河两边沿河是古街道,青石板路,窄窄的只有一米宽。房子都是两层木楼,靠河的每个楼和楼之间都有一条窄窄的,仅够一人宽的通道,通河边,洗涮取水所必需。常常见到用木槌在河边洗衣的人,此情此景,令人心底怦然。靠山的楼之间的通道深一些,茂密的树木展现在尽头,像一幅两边镶框的画。我曾经和一位在此独自喝酒的老人攀谈,而后经过通道进入后面,直到山脚下,其实很宽阔,郁郁葱葱的树木尽在眼前。
“一扇幽暗的不起眼的门的背后,里面都蕴含着超越时空的紫砂故事”,一代制壶大师朱可心、裴石民,乃至当今新生代作家黑陶从老街走出去了,可以想象一位文化探寻者在“天紫石铺就的老街”上踽踽而行的情形。他静静地与黑砖灰瓦的老墙头对话,与古蠡河的汩汩流水对话,从中聆听老街的历史声响,触摸永世延续的生命脉息。“逼仄的南街,悠悠似一条薄烟”,正是在看似虚无缥缈的薄烟中,作者看到了很实在的东西。时光流去,水、火、土糅合的紫砂茶壶紫砂艺术存留下来,陶都人在承传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存留下来。这也就是作者所看到的“紫砂精神”。
昔日繁华的紫砂陶器商肆已不复存在,徜徉其中,有一家小酒馆,一家开水房,一个小卖店。秋阳高照,邻里出门便相对,聊天,晒太阳。晾衣服的竹竿插在街两边彼此的阁楼上,横在小街中央,一些人家门外晒着棉被,花生豆子,地上有待腌的青菜,几盆菊花开的正艳,小街俨然自家院落。在这被遗忘的古镇里,只剩下老人还愿意在此居住,时光像流水,缓慢而悠长。(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玉雅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