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1932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记曰:“午后往师范大学讲演。”说的是1932年深秋,已定居南方的鲁迅回到北京 ,来到北师大东南楼前花圃西侧的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前,缅怀自己的学生。那天,他在北师大发表了在北京所作5次讲演中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一次讲演。由于听众达2000余人,北师大风雨操场无法容纳,只好移至露天广场。在很多文献中还配发了鲁迅先生那次演讲的照片。(来源:太湖 明珠网)
之所以提起这段往事,是因为故事中提到了北师大那个简陋而且很小的风雨操场。它使我想起了我们无锡 还有那么一个同时代建造的、目前仍旧还在使用的、而且还与北师大的名字有着些许联系的“晴雨操场”。
“晴雨操场”其实是无锡人的叫法,顾名思义,就是晴天和雨天都能开展活动的操场。我觉得这个叫法比其他地方说的“风雨操场”更贴切。因为它的样子,就象一个超大型的亭子,上面有层挡雨遮阳的屋面,而四周除了柱子支撑屋面外,并没有挡风的墙。
无锡的晴雨操场座落在现在的荣巷中心小学(原公益小学)内,它建于1915年。据乡间老人讲,这个操场的建筑图纸来自于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教育家胡雨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胡雨人是无锡堰桥人,早年曾东渡日本 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北师大前身)、江阴南菁中学、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宜兴 中学等校的校长。他在日本考察教育体制时,发现晴雨操场设施很适合作学校课间运动的场所,便绘下图式带回国内,以便适时推广。于是后来便有了的无锡公益小学的晴雨操场。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占地约400平方米,呈“凹”字。操场为独特的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孩子们在晴雨操场上面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
上层的操场没有围墙,减轻了建筑的重量,同时也增加了光亮。利用4根洋松木方大梁,营造出了330平米的室内大空间,体现了当时建筑的较高水平。据说本来想使用杉木作梁,可惜长达15米的杉木一时难以觅到,所以只能采用洋松。至于屋面弃瓦而使用马口铁皮,则是为了减轻自身重量。
晴雨操场建在荣氏私立学校内,荣氏家族财力雄厚,建筑的时候选用的当然都是上乘材料,水泥、杨松、钢筋和马口铁俱为进口。所以经过90年的风风雨雨,除了几年前的一次大风刮走了几张马口铁皮,南端两水泥楼梯因为地层下陷出现数处较大裂缝有碍安全被拆除外,建筑基本保持完好。那天去采访的时候,适逢下课铃响,孩子们在操场上面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