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陪都”,是一座闻名中外的抗战名城,英雄之城。追忆往事,体验六七十年前重庆那段不平凡的抗战岁月和抗战风云,经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这段悲壮的历史给山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文化遗迹,给渝中留存了100多处抗战遗址。沿着渝中区曾家岩至化龙桥嘉陵江,连绵6公里,就散落着24处抗战遗址。我们勾勒一条线路,追寻仍旧活着的历史遗址,聆听一段城市的往事。
1、 第一站: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地址:渝中区民生路240号(原重庆宾馆对面,现HCC海航保利国际中心对面)
门票:免门票
建议参观时间:30分钟
交通:乘401、492、405、413、418、461、462、465路可到
1938年10月25日,武汉 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新华日报》的营业部从报社分离出来,迁往现在的民生路208号。
《新华日报》营业部建于30年代,为中西式砖木结构黑色楼房。三楼一底,共有房屋6间。面阔7.2米,进深9.65米,通高约18米。门额横书"新华日报"四字,系当时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所题。
《新华日报》营业部除发行《新华日报》外,还是一个销售进步书刊,联络抗战志士,团结进步人士的重要阵地。当时在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同志常在此与各界朋友晤谈。毛泽东同志来渝谈判期间,曾专程来此看望全体报社的工作人员。
现在新华日报营业部的旧址就在民生路原重庆宾馆对面,现在遗址周围被高楼大厦所环绕,那幢青灰小楼总共三层楼,放假陈列当年的办报图片文字等,游客可以直观感悟历史。曾发售的《新华日报》曾占领了国统区舆论制高点,被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
2、 第二站: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地址:渝中区嘉陵东村(上清寺转盘口)
交通:乘215、216、217、412、421、462、463、465、602、801、181等公交车到上清寺站,或乘轻轨2号线到牛角沱站。
建议参观时间:30分钟
门票:免票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市区上清寺嘉陵江南岸的小山包上,十几栋或古典或西式或中西式结合的楼房、庭院和花园被统称为“特园”。一条三米多宽的石板小路从上清寺中心转盘的大路边婉转拾级向上,通向“特园”的每一处楼房。
特园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处楼房。一为鲜宅,有大小房间20余间,主楼“达观楼”,是一幢青砖建筑。二为平庐,以鲜英八女鲜继平的“平”字定名。三为康庄,以鲜英女鲜继康的“康”字定名。
特园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民盟和民革前身的一部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诞生地。国共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顾特园,与张澜、鲜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国是。特园既是盟员同志之家,也是民主人士之家,因此,被董必武同志誉称为“民主之家”。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就是位于特园,展出了近千张珍贵历史图片、百余件珍贵文物资料和多媒体展示、电子翻书以及各民主党派主要创始人影雕、场景再现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关于民主党派论述墙等多种形式,分别由序厅、八个民主党派分展厅和影视播放厅等部分组成。详尽地介绍了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和台盟八个民主党派的成立和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辉历程。这是目前全国第一个向观众展示和介绍中国民主党派历史的陈列馆,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列为全国唯一的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