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通衢的热血武汉 ,聚集了海纳百川的新思维。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与武汉在中国地理上的中枢位置不无关系。翻开履历你会发现,引领武昌起义的革命者,多为19世纪80年代生人,那是属于上个世纪“80后”的热血年代。时隔百年,20世纪80年代生人的武汉青年,又在酝酿一场城市生活方向的变革。两代“80后”,在交错的时间节点,在同样的武汉城,实现了梦想的金叉;相隔百年,老武汉和新武汉,也在两代“80后”的记忆和梦想中时空交叠。
汉口租界地图
中国只有两座城市公然称“大”,一是大上海 ,然后便是大武汉。甚至外滩也并非上海的专利,汉口沿江大道就是武汉人眼里的外滩。如果你深入汉口老租界里的老里弄,找到老房子的秘密,就走进了这座城市最柔软的时光隧道。
大智门火车站京汉铁路的南端终点站,诞生时曾是亚洲首屈一指最现代化和最壮观的火车站,记录中国铁路发展史的活文物,一直营运到1991年才停止使用。最大的特征是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塔堡。一度改成名为“动力火车”的酒吧,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汉口京汉大道与车站路交汇处建成时间:1903年。
美国 海军青年会,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三段构图,正面五开间,两侧开间圆形突出,各三樘木窗。正中开间为入口有台阶直上二层。中间三开间一、二、三层都有双圆柱外廊。顶层两侧为红瓦坡面,外有半圆形阳台,中间三开间为单圆柱外廊。现为武汉基督教爱国会。地址:黎黄陂路10 号建成时间:1915年
德明饭店,饭店名称由英语Terminus(终点)音译而来,因为城武汉泛黄的纸页上神气活现。张大水的专业是建筑,画起中式黄鹤楼和汉口租界的西洋建筑自然带着专业笔触,看似潦草的素描小画,每一张都力求还原建筑之美。
比如黄鹤楼正门前的宝像塔(本地人称“白塔”),往往被步履匆匆的游客忽略。张大水记录下来,因为它是整个黄鹤楼建筑群里最古老的单体建筑,虽然被搬来挪去,却是真正元代的古物;至于屡毁屡建的黄鹤楼,早已不再是昔日崔颢诗兴大发时的容颜了。
花楼街,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后,紧邻租界的地区商业兴盛,茶肆、酒楼、杂货铺、金号银楼林立。这条街上多半是砖木结构的楼房,屋檐和梁柱上涂绘彩色花饰,并将门窗雕 镂成古香古色的图案,被称作花楼,这条街也就称为花楼街。和武昌的胭脂路一样,花街楼在武汉经常被传为脂粉之地,实则并无关联。
两米阳光昙华林
到方方书里提到的人字形浮雕图案。昙华林升格为武汉的艺术群落之后,小教堂门前的招牌也换成了某画家的艺术馆。日光透过竖窗打在教堂里长长的条 案上,卷轴上是水墨山水、梅花点点;就好像吃大闸蟹时配红酒,说不清的中西合璧。
从花园山上看昙华林,平躺的武汉显出几分山城重庆的立体样貌。山林之间混 生着各个时代的建筑,古朴的江夏民居和洋气的教会公寓容颜未老,被二十年前修建的“盒子”居民楼层层包裹。
一眼望去,就是百年武汉。新老建筑的缝隙里,仍 然可以找花主居于此的老武汉。贪玩的西皮经常跑到邻家“蹭吃蹭喝”,儒雅也曾参加过街面上组织的小龙虾长街宴,一伙街坊摊开长桌,烧出喷香的潜江小龙虾,“咔嚓咔嚓”剥小龙虾声不绝于耳。那一刻,武汉新一代“80 后”的生活梦想,在昙华林街口的缝隙中流入老宅老屋,与老武昌形影不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