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有四座名山,那就是民谚所说的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按上天二十八星宿而来的。
据说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东狩吉林时,于吉林西郊停马,就有马屁精向乾隆报告了上边的十二个字,引起了乾隆哈哈大笑,于是就有了今天吉林市西郊欢喜岭的名称。
首先谈一下左青龙,就是位于市区东边的龙潭山,它的最高峰绝对高度为海拔388.3米,相对高度为100多米。吉林市的海拔基点,是以桃源路北侧原气象台处——海拔192米为准,以此类推。
龙潭山上的最古建筑,是高句丽山城,修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以后,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山城周长2396米,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凭借山势,用夯土掺碎石夯筑而成。山城共有南、西、北三个城门,在城内西北隅山坳最低处有一水牢,俗称“龙潭”。龙潭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因为它在吉林城的左边,所以就说是“左青龙”。
山城西南隅最高处,又有一处“旱牢”,当为储存军需的地窖,距今也有1600年的历史,整个龙潭山风景区,已被定为吉林省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山上还有清代建筑的寺庙,总称龙凤寺,实际是三个庙:
1、龙王庙:曾悬有清乾隆时期曾任吉林将军的大学士福康安写的“润泽生民”匾额。福康安是吉林人,乾隆时的名将,对四川 、台湾 、安南、卫藏的用兵,均身与其役,最后任云贵总督,死于任所。
2、关帝庙:清朝对关羽特别尊崇,加封协天大帝,满语称“关玛法”,意即关老爷,各处广修庙宇,仅吉林城就有三座,全省多达五十余座。
3、观音庙:供奉观音,正殿曾悬有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九年东狩吉林时,写的“福祐大东”的匾额。此外,还有清代建筑的牌坊,上悬清光绪皇帝书写的“挹娄泽洽”匾额,因为吉林是古挹娄国之地,亦即肃慎族所居之地。
山上原来还有神树一株,是清朝乾隆皇帝所封,民国时已枯死。据说是努尔哈赤攻乌喇部作战时,曾在此隐蔽,故后来封为神树。
龙潭山早已辟为公园,是吉林的一处旅游 胜地。山南 侧还有鹿场,变为游客向往之处。
其次是右白虎,即今天的小白山,位于吉林市西南,距市区9华里。山上原有望祭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是清朝为了对祖宗发祥地的长白山 神进行遥祭所设,故称望祭殿。
早在修望祭殿之前,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东狩吉林时,因为长白山路远,交通不便,遂在吉林的小白山对长白山望祭,从此便成了定例。
雍正十一年,命令盛京(今沈阳 )工部在吉林小白山上修望祭殿五间,并在山腰处修牌楼门两座,嗣后又在山下修建祭器房两间和鹿囿一处。
从此每年春分和秋分,由吉林将军、副都统率领百官进行祭祀,作为常例,向望祭殿中供奉的“长白山之神位”的木牌进行祭祀,同时还得备青牛20头,肥猪20口,羊20只,鹿1只,作为牺牲的祭品。
此外,每月朔(初一)、望日(十五),将军与副都统还得轮流代替皇帝致祭。
小白山原本是一座小小丘陵,先后有两个皇帝来此望祭长白山神:第一次是乾隆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皇帝亲登小白山遥祭。第二次是伪满康德元年(公元1934年),溥仪就任傀儡皇帝后,又来此遥祭,也是最后的一次。
自从修了望祭殿后,此处更是得天独厚,成为林木参天,种满铃兰花的毓秀钟灵之地。
1946年,国民党军队占据吉林之后,在小白山上修筑工事,先把树木砍光,又把牌楼拆毁。
最彻底的破坏,还是“文化大革命”,望祭殿和山下残余的祭器房又被拆光。从此,原有的建筑茫然无存,只剩下秃山。
第三是后玄武,位于今天北极门外的玄天岭,也叫炮台山 。玄武是指北方之神,是道教信奉的神。乾隆三年(1738年),在山上修建的真武庙,毁于“文化大革命”。真武大帝即是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
最后是前朱雀,位于吉林市南郊,距市区20华里的丰满区阿什村东,俗称老母猪砬子。山上有一突出的巨石,从远处观看,就像一头老母猪领着一群小猪崽。过去因交通不便,山上又无建筑,很少有人留意。近年来开辟为公园,又建了滑雪场。
北山原有九座山峰,本叫九龙山,东边又有九龙口,后边又有卧虎沟,被堪舆家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预言可能在吉林要出现“真龙天子”。就就引起了清王朝的不安,因此康熙皇帝命令当时的宁古塔将军派遣八旗兵削掉几座山峰,以破坏“风水”,又把九龙口(今桃源路北)作为杀人的刑场。因为这座山在将军衙门的北面,所以改九龙山为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