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
贝雕 海南 贝雕工艺早在明代就有了很高水平,并逐渐和古老的椰雕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在,大多精制的海南贝雕,都与椰雕拼合、镶嵌而成,或者用椰雕作座架,明丽的贝雕与古朴的椰雕形成强烈对比。近几年,以椰林风光、天涯海角、火山口、博鳌 等海南名胜风景区为题材制成的各种小件贝雕画很受游客欢迎,而我省创作的一些精美贝雕作品也频频在国内获奖。
贝雕工艺中贝壳的选择 多种多样的贝壳、螺壳,形状奇持,色彩斑斓。其中虎斑贝、白玉贝、夜光贝、五爪螺、猎母螺、珍珠贝、贞洁螺、唐冠螺、七角贝、猎耳壳,以及可作烟灰缸的马蹄螺、渔民作号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爱的天然工艺品,也是贝雕常用的选材,好的贝壳是贝雕工艺的基础,用光滑油亮的海贝壳雕琢、镶嵌制成的各种画屏、器具、摆设等,具有色泽明丽自然,格调名贵雅致的特色。贝雕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贝壳,制成多种多样的实用工艺品,如酒具、摆件、挂件、项链、胸饰等,其精美华责不亚于玉石。
番薯酒
儋州番薯酒 儋州排浦、大成等镇盛产好番薯,用番薯酿制的番薯酒颇负盛名,被称为儋州“茅台”,是儋州人民用来接待远方贵客的好酒。
儋州番薯酒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儋州番薯酒的原料:主要是酒饼和番薯片。酒饼是从山上采集十几种芳香的植物叶晒干后与大米掺在一起打成粉后捏成鸡蛋样大,置于稻秆堆里发酵数天,取出晒干使用。
2、儋州番薯酒的酿造过程:一般经酒饼制作、薯片和薯块发酵、煮酿三个阶段。鲜薯块或干薯片煮熟晾干后与酒饼拌和,随即装入坛罐盖严让其发酵,半个月后上锅蒸馏就可以获得番薯酒了。
3、儋州番薯酒的营养价值及功效:儋州番薯酒醇香、味甘、有润喉、生津之功和滋生食欲之效。饮时感到异常的香爽。儋州番薯酒有浓郁的地瓜香味,微苦、清凉,入口绵而不烈,一如当地的风光,有一种温柔懒散的情调。儋州番薯酒以纯粮酿制,主要就是番薯(红薯)可降低血压、软化血管、防止癌症、有益身心,这是其他白酒难以比较的。儋州地瓜酒如埋入地下二至三年,酒色微黄、粘厚,入口醇香,更令人飘飘欲仙了。
4、儋州番薯酒的喝酒礼节:喝“儋州茅台”番薯酒在儋州农村非常普遍。客人登门,主人必端出自酿的番薯酒,以示礼遇。客人走时,主人非送一瓶不可,以表心意。儋州本地村民最爱喝番薯酒,佐以一盘炒花生或糖醋青瓜、切一只白斩鸡,炒一盘空心菜,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那份惬意真是美极了。也是儋州当地人款待客人的寻常筵席,随意顺心、自然恬淡。酒过三巡,聊聊时事、人情,不知不觉间心情舒畅了许多,外面的酷热也不觉得如何难过了,想当年苏东坡“有心常作儋州人”,在仕途、抱负和感情之间左右徘徊、拿捏不定,大概是因为这儋州番薯酒熏染的当地风情使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吧!
红鱼 海南儋州特产红鱼干,肉厚刺少肉质鲜美
红鱼 在我国南海 的辽阔海域尤其是北部湾渔场,生长着一种南海特有的底层鱼类——红鱼。它个体大,肉质厚,味道好,红鱼是南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每逢渔汛特别是春汛和秋汛,渔民都能捕到较多红鱼供应市场。
红鱼 学名叫红鳍笛鲷,又名红鱼曹鱼,在分类学上属笛鲷科笛鲷属。这种 鱼体呈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20厘米~40厘米以上,体重2公斤~3公斤左右。头较大,体披中大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眼间隔宽而突起,全身鲜红色,故得红鱼之俗名。
捕获红鱼方法 红鱼喜欢生活在水深50米~90米处,底质为泥或沙泥的海区,若无气候突变,一般每年10月~11月间开始怀卵,次年四五月底产卵。它为肉食性鱼类,个体细小的红三鱼、银米鱼等便是它们经常的食物。渔民根据红鱼的游动习性和食性捕捉红鱼。捕捉主要采取两种捕捞方法,一是用机动渔轮和较大型的渔船设置大型底拖网捕捞;二是制造红鱼钓船,采用延绳钓的“钓鱼”办法来捕获。
红鱼海鲜美食 红鱼由于掠食小型鱼类长肥了自己,因而生得体健身壮,所以红鱼一般可活四五年,长寿者可达7年以上。红鱼个体长得也较大,肉厚刺少,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因而被列为优质海产鱼类,是著名的海鲜美食。海南儋州出产的红鱼干和临高出产的红鱼筒是海南的著名特产之一。
儋州的红鱼干是上等的贡品,说它是贡品不是专门给皇帝吃的,而是它是深海中的上等佳品,给人送上一条红鱼干,那算是最好的礼品了。
逢年过节,儋州人爱吃红鱼,但并不是每户人家都能吃得上红鱼干,吃上红鱼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四市斤的干红鱼就要卖四五元钱,对一个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红鱼干是算只来卖的,你要么买一只,要么就站着看看过把望梅止渴的瘾,没钱人家是买不起的。如今,劣等的红鱼干在过年的时候要卖上三四十元钱一市斤,中等品质的要卖七八十元钱一市斤,上等品质的,渔民不会拿来卖的,他们留给自己吃,或是作为佳品送给自己的近亲密友。
海南红鱼干的制作工艺要数儋州的最为讲究,市面上卖的一般是渔民捕捞上船后拿盐来腌制以防腐烂,船靠岩后,鱼贩才拿来开膛去肚,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制作的干红鱼色泽暗淡且很咸,没有香味。真正品质极佳的干红鱼是渔民在海上晒干的,鱼被捕捞上船后立即开膛去内脏晒干,不经过盐腌制,这种干红鱼呈金黄色,闻之有香味,吃之香甜,余味无穷。市面上卖的呈淡黄色的干红鱼,一般是船靠岸后鱼贩们用化学药品处理过才晒干的,这种品质的鱼外表倩丽,但食之无香味。
红鱼的吃法很多,有清水煮熟食之,有用五层猪肉和着煮食之,有用来做腌鱼菜煲食之,有用来包粽子食之,也有人用少量放到火锅里做调味品。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吃上红鱼干是最高兴的事,一小块的红鱼干可吃上几大碗饭,一点一点的吃,细细品尝,其味无穷。过年过节,很多百姓家里常常买回一只三市斤左右的红鱼干,切下巴掌大的一块清水煮熟就可吃上三餐。肉吃完了,其头用来煮干竹笋,或用来煮粥吃。红鱼粥趁热吃,香甜可口,就可以吃得肚子鼓圆鼓圆的,吃完了就在饭桌边喘粗气。
吃红鱼干是很多老百姓的奢望。以前吃的红鱼干都是货真价实的环保食品,如今的干红鱼多半是受“高科技”处理过的“垃圾食品”。两三小块放到清水里煮熟,两碗稀饭就很快下肚了,既省时又好吃。
海南儋州特产珊瑚饰品介绍,珊瑚还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美誉
珊瑚 是用产于热带海洋的海中奇葩、人称“海石花”的海底奇特生物珊瑚制成。一般人会把珊瑚误认为植物或矿物,实际上它既非植物亦非矿物,而是一种海洋生物——珊瑚虫的遗骸集结而成的化石。珊瑚虫是一种生活于热带海域里的腔肠动物,在海中天然长成。 它奇形怪状、美妙绝伦,色泽艳丽。白者胜雪、红者如血、绿似翡翠、黄色类金。经过工匠们的挑选加工,再配上贝壳海柳和精致的底盘,便成为雅俗共赏的盆景艺术品。
珊瑚 一直是受游客喜爱的海南特色艺术品之一,以往来海南的观光客,费尽辛苦也要带回去几盆。但这种爱美之心形成的市场需求却客观上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促使一些人对珍希的珊瑚资源大挖特掘,使这种上百年甚至几世纪才能生成一株的“美丽之花”锐减。为了避免美丽在南海消逝,目前海南省政府已经对珊瑚启动应急保护措施,限制对珊瑚的采挖与运输。
珊瑚 构成除珊瑚虫外,还有各种造礁生物,如各种大型贝类、蛛螺、珍珠贝、钟螺、宝贝等。珊瑚虫体本身为鱼类的食料,所以珊瑚礁区均为鱼类集中地区,而且礁区的原生动物,动物残体也是不少贝类的食料和藻类生长的肥料,所以礁盘上有多种藻类生长,如马尾藻、沙菜、网球藻、喇叭藻、蛎菜等。这些藻类又可成为其它生物的食料,珊瑚礁区形成独特的生态体系,是一个繁荣的生物群落,具有旺盛的生产力,其净生产力比河口区还要大,一般可达4000克/平方米·年。许多海产品如海参、石斑鱼、龙虾、江现、鲍鱼等都产自珊瑚礁区,还有不少珍贵贝类、热带观赏鱼也都出自珊瑚礁区。珊瑚礁还是海洋中物种最多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还是麒麟菜、海参、龙虾、蝴蝶鱼、鹦嘴鱼和雀鲷类鱼的栖居地,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地。
珊瑚 海岸是其主要海岸类型,沿海珊瑚礁海岸断续分布,以南部及西部、东部沿海发育较好,以裙礁分布最广。根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南卷》介绍,海南省珊瑚礁种类繁多,共计110种和5个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分别属于11科、34属和2亚属。主要种类有滨珊瑚、蜂巢珊瑚、角状蜂巢珊瑚、扁脑珊瑚等巨大珊瑚礁块体,还有成片生长的鹿角状珊瑚、牡丹珊瑚、陀螺珊瑚、杯形珊瑚等。全省现有珊瑚礁面积占全国珊瑚礁总面积的98%以上,以西沙、中沙和南沙海域中分布最多。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完好,拥有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活珊瑚覆盖度极高,平均可达70-90%。海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全国分布最广、品种最全、发育最好的珊瑚礁。
珊瑚保护及珊瑚饰品介绍 生态系统是维系我省海域生态平衡尤其是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珊瑚礁保护一直被列为海南省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而我国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珊瑚礁生态系统一旦遭到人为破坏,至少要60年才能恢复。但令人痛心的是,多年来,海南珊瑚礁遭受人为的破坏,现有分布面积及长度分别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55.57%、59.1%,加强珊瑚礁保护已迫在眉睫。为了充分利用及保护珊瑚资源,美丽的珊瑚被勤劳聪慧的儋州人制作成一个个精巧的手工艺品,造型多变却不矢珊瑚天然之美,如今珊瑚饰品已经成为海南儋州市的特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