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建设改造中,原来的那些年代久远的老街、古巷和旧屋,正在逐渐减少,终至趋向消失。江阴 广大百姓,对于南城一隅的那些起源于明代、破旧的老街、旧屋,河流和桥梁,经历了太多的往事和见闻;萦绕着太多的怀念、眷恋之情。让我们唤起我们的记忆,让我们静静地来重温那已经离去的城南旧貌,细细地来领略那不可再创造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来感受其所蕴涵的那份无可比拟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来源:新浪博客博主:车导明)
江阴南门外高明桥(简称高桥)下的石子街。旧时,在这条街上,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土布市场,这里曾经是江阴城乡众多纺织户的原料供应地和土布产品的销售窗口。当年,久负盛名的江阴民间纺织产品——“线呢”、“杜布”和“兰花布等,大部通过这里销至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石子街中段,旧时这里市面繁荣,店铺林立,有多家颇具规模的纱号、布庄和颜料店;有茶馆、酒肆、书场、鱼摊和肉砘;还有何家的铁匠铺、小林根的咸货行以及唐、戚两家酒坊,丁、庄、邓三家米行;更有多家专为织布机制作“竹筘”的“扎筘店”……每日早市,街上人流如潮,人声鼎沸,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石子街中后段,这里是郭炳荣经营的同裕布厂旧址,同裕布厂的后门紧靠运粮河,河边建有混凝土结构的码头,街上居民称它为“郭家码头”。郭家与街上其它早期业主,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殷富的家业,均毁于日寇侵占江阴的战火兵灾中。
石子街中后段,这里石库门内是周少山经营的天伦布厂旧址,周曾一度担任江阴花纱布同业公会之会长。这里也是周少山之长子周文楷的出生地。周文楷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 获得经济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著名的华裔美籍经济学家,他还曾受聘于两届美国政府商业部,担任经济顾问。周生前数次返乡省亲时,都在此老宅中盘桓和会见亲友。
石子街中后段,这里是周守衡经营的周隆泰油坊和南货号的旧址。当年“前店后坊”的“周隆泰”,占有5开间、6、7进的房屋,总面积约有2000余平方米
。后周家的“油车屋”为南郊唐家村的唐阿春、唐阿洪俩弟兄租赁,在此经营颇具规模的酒坊多年。
石子街后段,这里向东(右)有一支街,在支街的巷门外,有座建于明万历年的园通庵,由此向东可去板桥和花山嘴。左侧门户内的大片房屋,为江阴望族邓氏之老宅,也是邓传楷的出生地。邓毕业于美国华盛顿 州立大学。在大陆时,他曾供职于外交、教育两界,去台后,生前曾任台北 省教育厅厅长和教育部次长等职。
石子街西侧的运粮河,此河随长江而潮涨、潮落,也是连通长江与江南大运河的百舸争流,异常忙碌、拥挤的河流。
旧时,这里被称为“三角潭”,是运粮河(左)、东转河(右)和新开河(前)三河的交汇处,也是端明桥和高明桥构成的“八字桥”的原址。每当夏秋汛期的早晨,通江之水随涨潮从端明桥西的新开河汹涌涌入,在河中形成急流和许多漩涡,此时成百上千的过江船只竞相穿过桥洞,进入险象环生的三角潭的情景,惊险且壮观。此时,船家在此弄潮航行,确是对他们的技术、勇气和力量是一次考验。两座古老、雄伟的石拱八字桥,已于上世纪60年代拆除。
东转河以及河边的河东街。旧时这里是江阴兴旺发达的造船业所在地——古老的滩船帮和浪船帮的旧址。在工商业改造中,船帮的大部个体户船匠,转入本邑扬子江造船厂,为本乡造船业作出了贡献,由此,昔日的滩船帮和浪船帮,堪称是江阴造船业的发祥之地。
端明桥西之新开河,是连接北门和南门水路古老的人工河。旧时,这里(右侧)设有轮船码头。那种由汽轮拖拽木船的航船组合,是当时江阴与无锡 和常熟 之间,客、货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民间称它为“跑风”。每日随潮水涨落、朝出晚归,始终顺流行驶的“跑风”,是当年新开河和运粮河上的一道风景线。这里的码头旁,有家颇有名气的包子铺,因其原址曾经是个“坑缸”,为南门居民戏称为“坑缸板上的馒头店”。
位于石子街街尾的五云桥,疏浚中的运粮河。河之东畔的一片,称为“仓基”,在清咸丰年前,为“江南粮仓”所在地,这也是运粮河得名之渊源。五云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桥上环洞南北两面,东西两侧刻有楹联。南联曰:“桥卧长虹亿万姓咸歌利济;江澄净联百千年常庆安澜”;北联曰:“建一邑之鸿规会其有拯;乐四民之利济惠节无疆”。五云桥已列为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进行了彻底修缮,被修得十分“美观漂亮”。
运粮河西侧的埠下街,为一条“半边街”,整条街在旧时是纤伕拉船行进的河边“纤道”,这里曾经也是“二月初八”集场的所在地。
南门外的忠义街,位于东转河西,故旧时原称“河西街”,这里南连八字桥、石子街和埠下街。向北通过“平冠桥”,可进入城门上砌嵌有“忠义之邦”四个大字的江阴城的南门(朝宗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