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了泰伯庙,门票背后标注了整个吴文化旅行的景点和路线。鸿山泰伯墓,就这么进入了旅行计划。
整个景区比较偏僻,周围是一些还没怎么有人居住的楼盘,料想打文化牌的开发商,不会把价格定得多对得起观众。
“吴文化广场位于泰伯陵保护前方,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用以缅怀开拓江南的吴国始祖——泰伯。建造该文化广场,主要是为突显无锡 鸿山国际新城镇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作为宣传、推广、传承、弘扬吴文化的阵地,倡导泰伯至德和谐精神,举办大型祭祀典礼的场所。”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出发点是好的,广场建设的也很考究。中心有凤来仪的主题雕塑,凤是西周象征,史载凤鸣岐山,主周室当兴,用在这里叙述泰伯周太王长子的身份。中轴线上几组群雕记述泰伯断发纹身、开发江南的功劳,一直延伸到泰伯墓正门,六根大型的历史主题柱参天,周遭点缀着的历史造型灯柱,想来夜色辅以灯光,一定有跨越时空的错觉。
确切的说,泰伯墓应该也是吴文化广场的一部分。中轴线末端,一尊泰伯持笏青铜像利于高台之上,接着是陵寝的护陵河,然后是后世敬立的第一世家牌坊。过了这些,才真正踏上陵前道。泰伯墓是东汉时期,帝王下旨兴修,后又由多朝君王翻修,几经兴废,才形成现在样式。
辅道不长,周围有四对护陵石像,一对石虎、一对石狮、一对文官、一对武将。相对于一位王级别人物,这一切就显得简陋了许多。这也许跟西周时期血缘政治有关,氏族政治没有上升到官僚政治的国家意志形态,所以后世只是感其德行,而不是贵胄遗风。墓道两旁是两座碑亭,分别立明建文帝逃亡时游此地的一首诗和乾隆帝下江南时着大学士写的一篇祭文。其中建文帝的那首诗中“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都。”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件事,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建文帝下半辈子想必会过的很淡然的。
进入泰伯墓正门后,四方的院子中是一座木塔,塔中一层供奉一尊泰伯木像,为吴氏后人捐建。本来以为是木塔,登上塔之后才发现,是木质外表,水泥内里,不过飞檐滴水的仿古结构添了一些大气。飞檐上悬挂的铜铃抚风声与檐内麻雀叽喳相应和,能做到普及自然,这也是德行的表现。四方院落两侧为两座偏殿,通过文化回廊相连。一侧为供奉前三让泰伯和后三让季扎的三让殿,另一侧供奉一些与泰伯有关的姓氏始祖的宗会堂,应为没有自己姓氏,也没怎么关注。
走过高悬“大德无疆”匾额的门廊,才真正进入墓区,月形池塘拱卫至德墓道牌坊,这是宋朝皇帝降旨兴修,墓道为30度上升,通过供奉排位的泰伯享堂,墓道变成两次阶梯上升,第一阶梯立四棱碑一块,因为时间长久,碑身所刻已经不清楚了。第二阶梯之上,正是泰伯墓。说实在的,除了正中泰伯墓三个字,完全看不出是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古建筑,不多评价,末学后辈不该对千年尊者妄加品论。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碑林,伫立了几十方各地泰伯后裔认祖归宗的碑刻,有天朝各地的宗室,有远在海外的宗室联谊会,看了之后,方知政治形态或者认知方式都只是表象,骨子里的那一道血缘才是凝系天涯海角 华人的根本。(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荒唐的Clamb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