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话您可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咱天津人的骄傲。可是,您对这三宗宝究竟了解多少呢?
鼓楼
位居“三宗宝”之首的鼓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在天津城由土城改为砖城时同时修建的。整座鼓楼高三层,楼底的一层辟有四座拱形门洞,通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二层供奉观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诸神,顶层悬挂重300斤的铁钟一口。在鼓楼上远眺四方,周围七十二沽尽收眼底,不愧为津门一大胜景。
炮台
要说在天津卫三宗宝里规模最大,湮没时间又最早的,当属炮台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炮台指的就是声名显赫的大沽炮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明崇祯十二年,由于满族势力的入侵和内部李自成的揭竿起义,天津这个水陆交通的要道,立时成为拱卫京师的前沿重镇。为了守住岌岌可危的政权,明政府于是在海光寺、马家口、三岔河北 、窑洼河南 、西沽、邵公庄、双庙七处修建了环绕津城的七座炮台。原来“三宝”中的炮台是指这七座,比大沽炮台整整早了178年的历史。虽然康熙年间曾经对明代遗留下的这些炮台进行了一番修整,但是由于国泰民安,防务渐渐松弛,所以炮台失去了原来的军事作用,而是作为“天津八景”之一的“七台环向”来供游人观赏了。
铃铛阁
地处天津城西北角的铃铛阁中学,就是当年闻名遐尔的铃铛阁旧址。如今,只有铃铛阁中学那古朴庄严的门楼和校内的六块碑刻,还记载着它的儒雅与繁盛。铃铛阁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本来是稽古寺的藏经阁。其中《大藏经》几乎包括全部汉语佛教经典,版本上乘,十分珍贵。康熙年间,铃铛阁仿照黄鹤楼的样式重新修葺。乾隆、嘉庆年间,铃铛阁又增设藏书楼,所藏书籍多为稀世珍品。遗憾的是,这些传世之宝却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