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逸灵轩主)不知是河流造成人们不便,还是因为风水八卦原因,人们下葬大多选在城西南,为此,鼓楼朝西方向立了个小影背儿,南城门也给扭了个弯儿。

旧时天津 西南城外,是一片乱葬岗子,穷人、“路倒儿”皆葬于此,因为没钱,大多数用的是“狗碰头”的薄皮棺材或是蒲包、苇席,所以那里野狗也特别多,都吃红了眼,满地散乱着白色的骨头。乾隆十五年天津知府熊绎祖,命人将白骨捡拾归拢一起,立塔一座,人称白骨塔。日月流逝,斗转星移,随着白骨越来越多,白骨塔存不下了,天津名伸华龙藻,在乾隆三十六年上书官府,呈请拨城西南官地两顷余,立掩骨社,首事为孙美义。
掩骨社,就是后来的掩骨会,据《津门杂记》里讲:“掩骨会,在西门外,有义地数处,葬埋异地贫民,每年春秋,并着人各处捡取暴露骨骸,以土掩埋。另外,还号召有钱人捐资,购置义地,来掩埋那些“站着近来躺着出去”的外乡人。为设塔长久计 , 于静海县陈宫屯置地, 收取地租以资费用。
据《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记曰:“掩骨会在西门外,地有‘西伯遗风’牌坊。城西、城东设立义地三处,葬埋无茔地棺木。每年春、秋二季,着人各处捡取暴露骨骸,又名‘拾骨会’”。

据说,白骨塔在民国六年被洪水冲坍, 经永丰屯西老公所重修后,四周仍空旷人稀,被用作刑场。早年天津地委书记李季达在此就义。不过,此说不见记载,而众多正史都记录李季达、粟泽、姚宝元是在 1927年11月18日下午1时,在南市刑场就义。据天津《盖世报》报道,说李季达“发须过长,但面不改色,立在囚车上大声疾呼,打倒军阀,坚持到底”等语。并借将他押赴刑场、游街示众机会,向沿途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声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屠杀工农、摧残革命的罪行。他在临刑前发表演说,其“气壮山河,怒发冲冠,持续1个多小时”,一面大声演说,一面高呼口号,“其壮烈情景,感天惊地。鹄立候观的津埠人民无不为之感动”。
外面还流传关于白骨塔形制记录:“早期塔高高 8 米 , 砖土结构 , 八层八角形 , 塔门坐北朝南。最底层约高 0.67 米 , 每层均有凹形的无券门 , 供奉偶像为泥塑地藏王菩萨 , 坐于莲花座上 , 下为谛听兽。佛像前置一铁香炉 , 供拜谒者使用。”
早期的白骨塔记录,缘于何时出于何处不得而知,我更没有见过,不敢妄加品评。不过,按常规,弄点散乱白骨,就盖八级灵塔,似乎不太可能,也不符合封建礼制,天津名刹海潮寺塔才八级,除非这县太爷不要命了。

1938年后百姓逐渐在此建房成巷,白骨塔被围在其中。白骨塔的准确地点,应在广开四马路东侧兴隆街口的13号院内,据附近居民讲,白骨塔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除。院内只有一户人家,经营了一家黑白铁小铺,老板叫王贵和,小儿子叫和平。

据当地居民称,贺龙早年在天津革命其间,曾住白骨塔下,解放后,贺龙、薛明夫妇也曾携手来寻,毕竟是百姓的说法,不见正史,不敢妄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