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有轨电车,东北最先引进有轨电车的城市非长春 莫属,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轨电车逐渐落伍,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客运的需要。如今仅存一条线路长7.64公里的54路(红旗街至和平大路,共有25辆电车在运行)。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有轨电车迎来送往了几代长春人,长春的百姓对“老摩电”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54路有轨电车已成为长春一道跨越时空的风景线。

关于长春有轨电车的人与事
解放初长春新建的长纺和一汽都在市区的西南“边陲”,两大国企数以万计的产业大军,上班下班夜以继日,原有的电车线路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兴工业区的需求,因之催生了从红旗街开往汽车厂的52路和红旗街开往和平大路的54路两条摩电线路,并延伸至西安 广场。54路这一点睛之笔又促成了西安大路轨道电车全线贯通,它填补了西安大路到红旗街的交通空白。从长春站乘电车,可以经红旗街、长纺和平大路、沿西安大路返回长春站。可谓是打通任督二脉,形成摩电环形运行的大周天,跃升为长春交通的主干线。

到1960年全市有轨电车线路六条总长52.63公里,电车共88台。此时是长春电车的黄金时代,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春有轨电车都独领风骚。电车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又促进了生产。沿途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更是如鱼得水。而我们有色金属厂就是其中受益最大的一条“鱼”。

当年我们有色金属材料厂迁址到绿园区区并易名铝材厂,很幸运的与54线电车西郊路站点毗邻而居,乘坐54路电车便成了我们的首选。午夜下班又困又乏,上了54路电车就好像一步踏进了家门,往座位上一偎就入了梦乡,心里踏实着呢,车到终点会有热心售票员喊一声:“终点站到了!”主动地唤醒你。我很是怀念过去摩电车上的铿锵岁月和青春梦想。
每一位老长春人对有轨电车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小时候动植物园(当时叫老虎公园)也通摩电,由于路途比较远,我和小伙伴经常坐蹭车。我特别喜欢看动物园里的大老虎,而门票上那只彩色的纸老虎我也百看不厌,60年过去仍记忆犹新。
有位电车司机刘广户老师傅,老人家今年71岁,与长春有轨电车同龄。也许是缘分吧,十七岁那年,他一进公司就身着黑大衣脚蹬大头鞋全副武装地登上了电车司机的宝座……他的女儿也是17岁那年进的电车公司,也工作在54线电车上,后来还坐上了其父退休前开的那辆电车司机的宝座上。还有82岁的王静龙老先生退休前就是54路有轨电车司机,1945年进电车公司。堪称公司元老,见证了长春有轨电车发展的全过程。他是长春有轨电车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宝库。
长春有轨电车驶过我们父兄的童年和我们的青春岁月,消失的历史和泯灭的线路仍镂刻在我们几代人童真的记忆里。

关于长春有轨电车线路图及其他
有一次两位食堂师傅的争辩也颇有意思——胡食堂师傅说,当年站前到东大桥的是五线摩电,而宫师傅纠正道,不是五线,应是五十五线。宫师傅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又引出一段有关电车线路的史话,“从火车站到东大桥这条线路上一共四辆电车,因为是单线运行,所以沿途设两个错车点。一个设在胜利大街东侧、七马路北胡同的拐点上。另一个在长通路原三五零四厂附近。”实地考察,七马路错车点遗迹犹存。如果把胜利大街比作一棵树,那么七马路北胡同就是这棵大树上的树杈,而那个错车点儿就在树杈伸出的小丫上。作为马路的神经末梢至今尚存,于是我又信心十足地奔向下一个错车点。
我梳理一下已有的资料,基本掌握了长春电车线路的走向。如长春站至东广场;长春站到南广场至光复广场、东大桥;长春站、胜利公园到西三马路、南关;长春站汉口路至红旗街。从原点长春站呈扇面型辐射开来。几条线路,几多站点,了然于心,票价几何,零票月票基本掌握,由此我突发一个大胆的想法——绘制一幅长春电车线路图。

有了这一想法,我越发关注长春有轨电车的前世今生。然后倾我所知、尽我所能,数日之后终于完成了我的长春电车轨道网络草图。每一条线路我都力求精准,做到线路名目清晰,站点名称准确,我还别出心裁地选用1965年红色电车月票报销圆戳做为站点标记,美观漂亮又兼具较高的收藏价值,其意深远。在我沉迷制作,如醉如痴之际,时逢报上刊出《54线已被收藏的<长春号>》倩照,我兴奋不已,借用《长春号》和四枚完好无损的早年五十四路电车票做成组图,四枚车票环绕《长春号》的四周,象四颗卫星,稳健地行驶在同一条轨道线上,和谐匀称而美丽,十分难得。我又用2000年长春市最后一枚纸质月票和2000年首发式第一枚IC卡乘车月票制作成一副新千年无缝对接组图,作为有轨电车线路图的衍生品,共同见证长春轨道电车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