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省磁县的南面和西面,漳河与滏阳河之间,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封土林立,荒冢累累。这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土山,自古以来一直被传说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文人墨客还留下了许多诗句,“奸雄致死尚欺人,疑冢累累漳河滨”,甚至提出“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然而,建国以来,经过大量考古发掘和资料分析,专家最终确定这里是东魏和北齐的王公贵族墓群。1980年,河北省政府正式将原来的“磁县七十二疑冢”更名为“磁县北朝墓群”,但这个称谓已经不再包括临漳和安阳 县境内,曾被划为“七十二疑冢”的几十座古墓。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子,传说中的悲情王子,北朝时期的传奇人物。因军功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
狰狞面具后面的柔美容貌

历史上记载的兰陵王不但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还是个美男子,而且不是一般的英俊,而是“白类美妇”那种柔美。本来是件好事,但美而不威,两军阵前会被敌人讥笑。所以兰陵王每当冲锋陷阵时都戴上狰狞的面具,震慑敌方。在“邙山大战”中,北周以十万人围困北齐的洛阳 城,就要城破时,兰陵王戴着“大面”,率领五百精骑杀入重围,一直冲到金庸城下,守城齐兵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齐兵这才开城出迎,兵合一处,大败周军。
《兰陵王入阵曲》的失传与回归

“邙山大战”的胜利,让北齐将士举着面具手舞足蹈,于是流传千古的《兰陵王入阵曲》诞生了。据说此曲雄壮浑厚,悠扬古朴,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隋唐时期进入宫廷,进而远渡东瀛,传入日本 ,被视为正统雅乐。八十年代末,磁县文保部门在日本专家的帮助下找回了《兰陵王入阵曲》,并于九二年九月六日,在邯郸 文保部门的组织下,由日本的一个雅乐团在兰陵王的墓前演奏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终于在他诞生1428年之后又在北齐的大地上奏响。
大将兰陵王之死
邙山大捷让兰陵王威名大振,同时也引来了皇上的猜忌。北齐后主高纬在问候他的时候说他深入敌阵太危险,兰陵王的“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一句套近乎的话,让他招来杀身之祸。“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兰陵王也意识到套近乎的话有点儿过了,打那儿起就尽量夹起尾巴,低调做人。然而终于高纬给他送来了赐死的毒酒。兰陵王仰天长啸,“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拒绝了郑妃劝他见皇上面解误会的建议,把鸩酒一饮而尽,毅然离开了那个乱世。
兰陵王墓现存一座不算太高的封土,但庆幸的是兰陵王碑留下来了,是珍贵的历史物件。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