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当年,英国人李泰国把总税务司职位攫取到手后,立即来到广州行使其领导权,把清政府原先设于五仙门(今海珠广场西侧)的粤海关监督署衙门撤销,另建新关于长堤(今沿江西路),并交由其税务司管理,关内主要职务都由英国人担任,从而全面控制了粤海关。
其后,由于关内洋人众多,需要设置一处供他们玩乐的场所,于是便看中了珠江南岸的洲头咀,并于1910年在此建成装饰豪华、设施完善,俗称“波楼”的俱乐部。


基督教河南堂谭洲龄牧师曾在《海珠文史》撰文,指波楼“里面有客厅、壁炉、餐厅、舞厅、图书室、戏台、弹子房等……建造此楼,费用当然是中国负担,即使一钉一木,均由英国运来,折以高价,由中国承受”,并不计入借款的偿还数额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粤海关,并更名为“广州海关”,从而结束了外国人五十多年来主宰中国海关的历史。与此同时,那座“波楼”也成为了海关职工宿舍。



墙角被风化的麻石奠基石用英文写着“November28,1908”。从老照片上可知,100年前,波楼北面就是珠江岸边的滩涂。它当时是珠江南岸最壮观的建筑物。底层做验货厂,楼上为俱乐部,其余为宿舍格局,当初供单身外籍关员居住。

波楼几度易手,关于历史上的记忆早已被磨灭。唯一能见证的,便是门上实实在在更新换代的门锁。

波楼内部状况:木地板、木楼梯、木扶手、木天花。扶手上的雕花,看的出什么端倪吗?这个其实是英国海关的标志。可以看出,波楼内部整体保存算是良好,只是天花板的残缺一直没有得到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