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全国网媒记者走进交河故城,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经历千年风雨的交河故城,被誉为“世界最完美废墟”。)
红网新疆鄯善8月23日讯(特派记者 明健飞)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河故城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22处申遗点之一。
曾是古代西域车师前国的都城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西汉时,中央政府往吐鲁番地区委派“戊己校尉”,设立“交河壁”。北魏至唐初,为高昌王国属下的交河郡。西州设立后,此城为西州治下交河县。唐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部护府,最初曾设于此城。8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
公元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曾为吐蕃人所据,后又为回鹘高昌王国属下交河州。13世纪末叶,毁于蒙古贵族叛乱之战火中。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建筑布局中西合璧又兼具地方特色
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从古城的城市布局来看,他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它建筑,在营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修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激烈的民族和社会矛盾。
建筑形式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聪敏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
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没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
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1961年国务院将古城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