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满目绿色让人顿感舒爽。雕刻细腻的木质护栏、规整有序的砖石地面、风格统一的指示牌……来到公园,总能看到市民结伙结伴打着太极拳,或三三两两在公园内散步,或沿着台阶下到嘉陵江边,欣赏突出的滨水园林特色景观。而作为重庆首个抗战遗址公园,李子坝公园承载了更过厚重的历史。

公馆里的民国时光
“公馆,君之舍也。” 在古代公关多指诸侯的宫室或大官或富家的住所,在近代逐渐演变成对私邸的称呼,尤其是民国时期,公馆这一居住方式成为众多名人名士首选,北极阁宋子文公馆、高楼门20号孔祥熙公馆、傅厚岗30号李宗仁公馆,这些在今天已经作为遗迹存在的老建筑总让人怀念起那段更为热烈的时代。现在,公馆早已和公馆里的叱咤风云的名士名人一起,成为了公馆文化,在这里有这对民国时期的向往和想象。
李子坝公园作为重庆首个抗战遗址公园,保留了许多抗战时期的老公馆,包括高公馆、李根固旧居、刘湘公馆,除此以外,还有国民军事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旧址等一批抗战老建筑,集中展示了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风貌,是抗战文化的新符号和新阐释。在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三三两两背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吸引他们的正式是公园里的这些老建筑,护着说这些老建筑里的民国魂。

李根固,川军抗日名将,1887年出生于 四川营山。曾担任过国民党四川宪兵训练所所长、川康区宪兵司令部司令、重庆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新编第二十五师师长(1936年)。2009年8月,李子坝的李根固旧居,作为抗战遗址挂牌保护。

刘湘(1888年——1938年)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敢于拼命,外号“巴壁虎”,又名“刘莽子”;在四川内战中逐渐发达,削平群雄统一四川,性格内向,深沉含蓄,持身谨严,为人剽悍,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若即若离,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与政治均有建树,笃信神道。另一方面,刘湘对川渝地区教育事业也有很大投入。1929年,重庆大学成立,其为第一任校长,并且为重大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李子坝的过去与现在

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前后连接曾家岩、红岩村,是曾家岩—红岩村抗战文化遗址走廊“一心两翼”的“一心”,是国内首次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展示历史文化保护成果的公园。
该片区于2008年5月启动拆迁,2009年5月完成,并于2009年6月16日开建,2010年6月完工。作为创模亮点工程之一,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不仅是渝中区打造的高品质绿地公园,也是我区第一块“零容积率”拆危建绿环境整治项目。作为危旧房改造的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项目,原有房屋总建筑面积57494平米,60%以上的房屋属于C级、D级危房,74%的家庭处于最低居住保障水平以下,85%的家庭属低收入家庭,户均居住面积仅有28平方米。拆迁启动后,总投入4.6亿元进行拆迁建设,使项目内650余户、2000多居民告别了危旧房,住进了新家园。
公园内包含5组抗战历史文物建筑,分别是高公馆、李根固旧居、刘湘公馆、国民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旧址。在修复过程中,渝中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修复原则,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宗旨,主要采取了原址修复、异地迁建两种修复方式。

建成后的李子坝公园,全长1.8公里,面积共12万平方米,亲水滨江,绿地率约60%,植物栽种约7万㎡,栽种有大型的银杏、香樟、黄桷树等大型乔木灌木。现在这里已然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一个必去之地。公园背靠巍峨的浮图关,面临碧波的嘉陵江,走在公园内,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其匠心独运。如今,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开放已有三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成为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文博展览的文化经济产业带,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受到的好评数不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