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路运输没有兴起的时候,水运的发达与否,成了一个镇商业是否繁荣的标志。随着清末民初水运的一时兴起,位于巢湖岸边的长临河,成了巢湖沿岸一个重要的码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巢湖岸边的“小南京”。如今,长临河的水运繁荣景象已不可见,但当年的水运繁荣却给这座古镇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长临河老街成为环巢湖旅游中一道独特景点,并于今年5月在经过改造后开街纳客。
一座码头成就长临河老街
在长临河老街人看来,这条百年历史的老街见证了长临河商业发展的历程,万家河口又成就了长临河老街的繁华。记者走进87岁老人王家仁的家,王家仁老人是土生土长的长临河人,自幼跟随着祖父、父亲经营自家的商铺——王力昇商号。当年王力昇号所售商品,全部是由货船从巢湖万家码头上岸。
对于古镇水运的回忆,王家仁记忆犹新:当年货船通过巢湖岸边的万家河口码头,以巢湖为中介,联系长江,与外界相互沟通。20世纪初,陆路交通主要依靠人力,于是万家河口在当时是巢湖沿岸重要的货物集中码头,来往货物都要在此处上船。长临河附近出产的竹木,都从这里装船,通过巢湖运往芜湖等地,再由返回的货船运来生活用品。在当时的长临河街道上开办着各种商铺,老街上聚集了大量的水手,为他们而开的服务业也多如牛毛,甚至在民国初年出现了肥东地区最早的照相馆。
石板街被运货牛车碾出沟槽
王家仁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很小就跟随祖父经营自家商号,王力昇商号在当时的长临街是很有名气的,商铺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的锅碗瓢盆,货物主要来自芜湖和安庆。
至于进货的渠道,只有水路,用木船将货物运至巢湖边的万家河口码头。在王家仁的记忆里,那时候路上交通不便,货物上岸后必须用牛车运往老街。那时候万家河口距离长临河老街仅仅几百米的距离,可仅仅是这点距离,牛车运起来都很吃力。久而久之,通往码头的石板街上被来往的牛车轧出了深深的槽印,这些槽印直到近几年老街改造才消失。
在老人家中,记者发现了一口青灰色大缸,据老人介绍说,这口缸是他的祖父留下来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当年王力昇商号在售卖陶瓷器时,家中留下用来养鱼的,于是就世世代代传了下来。王家仁指着这口大缸告诉记者:“这口大缸别看它不起眼,它可是出自于当时的祁门县,用的是高岭土。这口缸通过河道运输到安庆,再从安庆装船通过长江、巢湖才到了长临河。”
码头消失老街辉煌逐渐失色
如今的长临河,已经成为环巢湖旅游的一处重要景点。随着旅游景点对老街的改造,一些老商铺已经不见踪迹,万家河口被一座横跨河口的大桥所替代,当年的码头也无处可寻。“自从1953年河水变浅,河滩显露,船只没法靠岸,万家河口码头的运营便停止了。”王家仁回忆起那座成就了长临河辉煌的码头,就像回忆自己的孩子。
当年突然没了码头的日子里,可苦了王力昇号的店员们,他们必须挑着货担从合肥城的坝上街进货。王家仁老人说,来回40多公里路程,父亲要他去三个小时,回三个半小时,回来晚了,就会遭到父亲斥责。那个时候,王家仁才真正感受到了水运的便利。
打造景点还原水运古镇记忆
如今的长临河,已经被纳入到环巢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2012年8月,有关部门开始对这条曾经的老街进行了重修,临街134户人家,共432间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
重修过后的长临河老街上,房屋保留了独特的江淮古民居风格,曾经老街商户牛车碾过的地方铺上了600米青石板路面。今年5月1日,长临河老街作为环巢湖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开街纳客。如今的长临河老街,尽管没有了码头上来来往往的木帆船,可百年前凭借着水运而兴起的古镇,经过重修再现在游客面前,游客走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依旧能够感受到当年这个因水建镇的老街的繁华记忆。人们也期待长临河老街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将借助环巢湖旅游开发重现辉煌。
巢湖畔时尚之镇
长临河镇位于肥东南部,是肥东重要的商业基地,素有“小南京”之称,地理优势独特,濒临巢湖,东北与撮镇、桥头集接壤,东南与巢湖市相连,在巢湖的东面,西与合肥市滨湖新区隔南淝河相望。据史料记载,长临河源于三国赤乌年间,相传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长流不息入巢湖,久而久之,便形成一条河流,这条河叫“长临河”。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巢湖水运交通的发展,这里设立了万家河口码头,商人出入于此,竞相开辟市场,长临河便成为合肥县东乡引人瞩目的集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