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
现代的艺术在大型的豪华的剧院、影院、歌舞厅日夜上演着,但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总是有人在观赏着中国最古老的属于这个地方的秦腔,或者皮影木偶。这不是正规的演艺人,他们是工余后的娱乐,有人演,就有人看,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所以你也便明白了街头饭馆里的餐具,碗是那么粗的瓷,大得称之为海碗。逢年过节,你见过哪里的城市的街巷表演着社戏,踩起了高跷,扛着杏黄色的幡旗放火铳,敲纯粹的鼓乐?最是那土得掉渣的土话里,如果依音笔写出来,竟然是文言文中的极典雅的词语,抱孩子不说抱,说“携”,口中没味不说没味,说“寡”,即使骂人滚开也不说滚,说“避”。
这座充满厚重感的“废都”
你随便走进一条巷的一户人家中吧,是艺术家或者是工人、小职员、个体的商贩,他们的客厅是必悬挂了装裱考究的字画,桌柜上必是摆设了几件古陶旧瓷。对于书法绘画的理解,对于文物古董的珍存,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要求。男人们崇尚的是黑与白的色调,女人们则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裳,质朴大方,悲喜分明。他们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
有着太多的故事,等着被发现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西安这座城,做过十三个王朝的首都。见证过汉唐盛世的辉煌,也目睹过国破城芜的悲凉;曾有过商贾云集、宫阙万幢的盛况,也有过荆棘成林、户不满百的衰颓。残破也好,热闹也罢,西安总是中国历史的中心和焦点,无数人瞩目,无数人向往。而今的西安,昔日的荣光已经褪色,但是朴实、厚重的历史积淀却比比皆是,洋溢在大街小巷,深入市井巷陌。
城墙保存下来,真的不容易
西安城墙是明朝初年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
城门名称由来: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南门:这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当年它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设计没有箭楼。现在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均从甫门东西两则另辟券洞内穿过,它本身已成为文物了。
朱雀门: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这座城门被封闭。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残垣断壁处处流露出当年的华贵风采。现在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是1986年开通的。
勿幕门: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
含光门: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它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发现花岗石制作的柱础、刻花的门槛门道。现已决定把新建券洞城门置于遗址东侧,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日后供游客参观。
西门:西安的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
玉祥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1928年开通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将军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
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
尚德门:西安火车站西南侧的尚德门开通于1986年,因直对尚德路而得名。
中山门: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的中山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
东门:东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
建国门:1986年开通的建国门,以直对建国路而得名。
和平门:与西安火车站、大雁塔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的和平门开通于1953年。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门。
文昌门:碑林博物馆南侧的文昌门,开通于1986年。这里的城墙上建有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楼在1986年修复。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边幅,蓬头虬髯,步履踉跄,腰挂酒葫芦,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门了。

神奇的剪纸
这样喜庆的艺术,谁也看不出,它曾经与巫术有关。在农耕社会里,有神汉和神婆用黄表纸剪人念咒语以除妖,老式剪纸中一直有一种巫术剪法,大家都觉得不吉利,慢慢地失传了。
归隐至相寺
深山古刹,柴门不开,弟子的脚步惊起山里的雀鸟,后院的禅房里,传来诵经的乐声……但凡尘世间生活的人,都愿找这样一处所在,过一段心无旁骛的日子,或吃斋或打坐或用劳力修行,总之是把内心里的翻滚不安的燥郁,都稍稍安放,以求平衡。
以前听说过有道观可以吃斋茹素、打坐听禅,也可以辟谷修行,吸引了很多的明星去静修,后来方知,天子峪里的至相寺,就是一处修行的所在。
找一个地方,修行归隐
天子峪,就在那个著名的终南山中。那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李白笔下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世人都知道终南山是道教的“仙都”,却不知道这里还藏着至相寺这样的佛教寺院,而且,这座寺院从隋朝初年就有,是佛教华严宗的发祥地之一。
八仙宫里的神仙们
八仙在哪里,八仙不在传说里,八仙在世人的心里。比起佛教寺院那至尊至圣的菩萨,道教的仙姑道长们更为亲民。也许老庄的道家思想具有普世性,也许道家的仙人们,果真都是在那时那地以公道、和善、孝敬而被传为佳话的平民,总之他们个个肉体凡身,有些还绫罗绸缎(玉皇大帝),爱与小民开开玩笑,但他们也是正义、良善和公道的化身。
春到楼观台
春到楼观台,只为走一走老子当年走过的路。有人说,西周是中国文化的母体,读不懂西周,就读不懂秦。西周在这座古城里,只留下一个真实的名字——楼观台。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要在黄昏时远远地看。暗灰凝重的四方城,被晕黄的天色晕染得温柔了一些,城楼上的旗帜与灯笼,在徐徐的夜风中飘摇,墙上的青苔时明时暗,碧绿可现,一片斑驳,护城河边桃李缤纷,一潭碧水安静地倒映着城楼的巍峨。一切都静极了,只有蓝天流云下的秦砖汉瓦,沉默而苍凉地讲述着那个盛世的故事。
西安碑林博物馆
追溯西安碑林的历史,恐怕要从五代之初纷乱的战争开始,唐末文人为在战争中保存唐代著名的书法杰作,便集石刻为一处,统一保存。唐末五代时期,有两部石刻很有名,一是唐玄宗天宝四年所刻的《石台孝经》,二是唐文宗二年所刻的《开成石经》,唐昭宗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小长安城时,把这两部计100多块石碑迁于皇城尚书省西隅太学街的文庙,也即今西安市钟鼓楼广场附近。到宋哲宗二年(公1087年),又将全部石经和其他重要碑石搬到今天碑林所在地。西安碑林从此安定。
西安城的晨钟暮鼓
虽然晨钟暮鼓的习惯还在,但这座城市的沸腾,早已削弱了钟鼓楼原本的作用,而让它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标”性建筑。
时常有飞鸟在钟楼上空盘旋,给闹市中的古楼,增加了一些孤绝的意味。楼分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以绿琉璃瓦,楼体为木质结构。基座为青砖筑成。楼顶端琉璃莲花宝座上置有6米高的圆形鎏金宝顶,使整个建筑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那座明代仿制的“景云钟”就置于一楼的平台上,如今它的作用更趋于观赏和娱乐,威严的仪态也就逊了几分。
值得一看的,是楼内的贴金彩绘,画梁雕栋。四面红漆大门,各层门扉还有64幅精美的木雕故事。“木兰从军”、嫦娥奔月” 、“西厢听琴”、“伯乐相马”、“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构图精美,雕工细腻。楼翼角飞翘,直触天际,下悬铎铃。站在窗边,阳光经过窗棂斑驳射下,风吹铃动,屋檐无声,直伸展到蓝天去,流云不卷……个中情致,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
大唐西市博物馆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中描述的盛世一景。金市,就是唐代长安城西市的美誉。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实际起点,西市百业兴旺,各国商品云集,繁华盛极一时。
交通信息:市内公交:NO.15、24、43、106、107、201、251、262、322、502、503、518、521、720、800、916,到劳南市场站下车即到。亦可乘坐教育专线在劳动南路下车,向北500米路西即到。
票价:单票:60元/人(常设展览),套票:120元/人(常设展览,特别展览)
汉阳陵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塬上,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为了保持陵园的完整风貌,博物馆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乘车线路:西安方向从大唐芙蓉园南门乘游4路;自驾车路线:从西安市区出发,可以沿北二环入朱宏路,直行至新建的机场专用高速公路。
门票价格:旺季80元,淡季55元
西安历史博物院
西安历史博物院最重要的收藏文物世人皆知——小雁塔。这座原名荐福寺塔的宝塔,始建于公元707年,曾是为存放唐代高僧义静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佛图而建的佛塔。这座塔在明代的几次大地震中被震得四分五裂,至今仍无塔盖,而后不知为什么,裂处又奇迹般弥合,只是从唐代的15层塔身变为如今的13层塔身。古时长安八景中著名的“雁塔晨钟”,就出自这里。
经过“小雁塔”站的公交线路:18 203 204 218 21 224 29 29 32 407 40 410 46 508 521 700 707 713 720 游7 游8
门票:进入博物院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即可领到一张门票 (登塔不包括在内,塔现正维修)。
西安城墙遗址博物馆
西安城墙“含光门”是唐代皇城南面三个城门之一,最初的基础是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明代大规模整修成为今天的雏形,它是出入西安城里城外主要通道之一,沿用至今。
交通:城内各种交通工具皆可。
开馆时间为每天8:00—17:30,票价为每人40元,儿童及学生可享受优惠。由于博物馆位于西安城墙内,参观者还可凭票通过博物馆内的楼体登上城墙游览。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
交通指南:一、自驾路线:1、包茂高速(西安至柞水段)→太乙宫收费站→环山路向西约2公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西安市长安路→长安区老政府→王曲→南五台方向→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3、西安市朱雀路→明德门→三环向西→子午大道→环山路向东→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二、乘车路线:(1)西安市长安客运站,乘4-04路公交车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2)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节假日)乘坐环山旅游2号线到南五台下车,沿五台古镇步行街前行1000米即到。
富平陶艺村
如果没有陶艺村,人们也不会忘记富平,因为这里是习仲勋的故乡。可是有了陶艺村,富平的土壤里就有了历史和艺术,也就有了一种精神。
富平离西安不远,陶艺村就像是西安的后花园。西安人的花园,光有些奇花异草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有一种格调。陶,就承载着西安人的格调。陶艺,是土、火、水的艺术,它与西安的历史和西安人的性格很相似,它既是文化符号,又是民族基因。陶艺的制作过程,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诱惑力的过程。看陶展、观制陶,在杏花林中漫步,与制陶工匠和艺术家交流,构成了富平陶艺村的各种精彩。
自驾:西安上绕城高速,走西禹高速,沿阎良方向走,到富平出口下高速(沿途40分钟),按路边指示牌10分钟即到。 公交: ①西安咸阳机场:机场坐大巴至城北客运站,再坐西安至富平班车至富平下车,坐出租5分钟即到; ②西安火车站:西安火车站往西走坐39路公交至城北客运站,再坐西安至富平班车至富平下车,坐出租5分钟即到。 ③市中心钟楼:钟楼坐37路公交到城北客运站,再坐西安至富平班车至富平下车,坐出租5分钟即到。陶艺村免费进入,其内的博物馆通票50元,按照单独的馆参观为每馆10元门票,共计7个馆。内部停车免费,还有餐饮和客房部可以提供服务。自己动手制作陶器的价格为每90分钟40元,限一人。
再别骊山
线路设计:
第一站:秦始皇陵 玩法;俯瞰陵园
第二站:兵马俑 玩法: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第三站:华清池 骊山 玩法:沐浴华清池 看《长恨歌》
秦俑悲歌
游西安,你可以逃开集寺院、博物馆为一体的法门寺,却如何也逃不开具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兵马俑。
谁在骊山唱歌
骊山真的有歌,这个歌叫《长恨歌》。有位外国友人在看完长恨歌后说:“我愿意花1000块,再看一次。”依着骊山的这部史诗,几乎夺取了华清池的风头,用歌舞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再现“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悲伤情事,把大唐流不完的泪,落到了今人的眼角。
白居易的《长恨歌》得以流传,是因为“汉皇重色思倾国”,也是因为“杨家有女初长成”。其实落到今天,真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样的故事,如果我说,或许都是原罪。
马嵬坡,也在陕西,并不算远,一次车在途中突然抛锚,下车去看,只见山势变得严峻狭窄起来,正是阴天,行走到这样闭塞的路段,难免让人有心灰意冷的想法。回头一看,石崖上有两个大字“马嵬”,不禁吐了口凉气,果然是一处绝地。分明就理解了当日的将士为何选择起事在这里,杨玉环,也没有求生。
要说“此恨绵绵无绝期”,骊山与杨玉环的缘分,没有另一个女人大。那就是引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当年的烽火台还在,只是再上不去人,褒姒的愁容也还在,变成无数的戏说演绎,骊山为这个女子画上了不幸的胭脂。
从褒姒到杨玉环,似乎美女的故事都与这座山有关。而作为“长安八景”的“骊山晚照”,倒是不那么著名了。
不管怎样,经由骊山,总是要去歇歇脚,听听歌的,这歌唱了千年,左右都是一个爱字。而爱使人“昏”,不算什么丢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