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选择出境旅游,在境外发生人身财产损害的事件也频繁被曝出,出境游安全问题甚至迅速由冷话题变得常见以至于成为老生常谈。近期,一些赴印度的中国公民因为食用陌生人提供的食品或饮料而导致昏迷,醒来后发现随身财物被洗劫一空。此前,赴印度旅游的中国公民随身携带的护照和财物丢失、被盗被劫事件时有发生。旅行过程中如何加强安全意识,保障安全出行?
出境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主持人:中国公民出境游事故频发,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周志红:出境游发生安全事故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旅游地的社会治安、政治局面相关;另一方面也有游客自身的原因。针对旅游安全事故,政府应该尽到事前警示、事中监督、事后救助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全面地发布旅游国家相关的风险提示信息(包括政治、治安信息等);公开具体旅游国家相关的注意事项。另外,事故发生时,及时对旅行社和游客进行救助。《旅游法》中已有规定,对游客进行安全救助是政府的应尽义务。实施救助的主体不仅包括地方中国大使馆,还应包括其他非政府组织、当地华人企业团体等。旅行社为确保出境游安全,应当从三个方面做起:一、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出境旅途中按照事先的安全流程行事;二、必须将旅行安全注意事项对游客进行提前告知;三、任何旅行社或旅游组织在发生安全事故之后,都应当对游客履行救助义务。
劳毅波:出境旅游作为一种到异邦的旅游方式,一方面,对游客来说自我防范的警戒意识应当更强才是,但是一些游客怀着对旅游目的地的美好向往(比如将印度看做充满浪漫宗教色彩的文明国度)而放松了对该地区的一些潜在危害因素的警惕。另一方面,就像印度这样国家,其自身的旅游大环境就存在一些问题,长期出现的治安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所以才事故频发。针对此类问题,国家旅游局已有对不同地区划分旅游预警等级,对不同国家的社会自然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发布不同颜色的警示,比如部分国家若发生海啸、地震或者暴乱等问题,其旅游警示等级当属红色预警状况,不建议前往;治安状况部分地区存在问题,前行有一定风险的,属于橙色预警,建议重新考虑前往该目的地旅游的必要性。个人规划出境游前应当注意这些地区的预警颜色。的确存在个别游客明知旅游地存在诸多风险仍要前行挑战,以希冀那种风险环境能带来更强烈丰富的旅游体验,但是所有的风景都比不上人身安全,你不能因为一时的个人体验而让父母或亲友担心。
跟团游和自由行安全问题各有侧重
主持人:自由行游客和团游游客出境游面临情况多有不同,准备上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周志红:不同的旅行社擅长的路线、推出的产品有差异,游客应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对比,所选旅行社应该对你所参与的路线经营成熟、有丰富的带团经验,这样安全度、体验度也更高、更丰富一些。对于自行出境游的游客,和团游有很多不同。一方面,团游所选的大都是成熟的、大众化的旅游线路,而自由行的很多人所走线路可能都比较小众、开发不是很成熟;另一方面,团游游客的食宿行多由旅行社安排妥当,而自由行游客这些都需要自行选择。因此自由行对游客提出的要求更高。游客在出发前对当地旅游攻略的搜集应细化到景点、酒店、交通、饮食、娱乐等各方面问题,如了解不同景点之间的交通状况、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等等。还有一点要注意,出游第一晚所住宿的酒店一定要事先安排妥当,后面几天的食宿或可随着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加深而灵活处理,但是到达境外第一晚的酒店应当提前安排到位。
劳毅波:对自助游游客来说,出行前讯息收集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关注旅游局发布的目的地国家的旅游注意事项;向去过该地的游客了解的旅游经历、注意事项;网上搜寻其他旅友共享的旅游经验,一定要多多关注他们所提到的那些存在潜在危险的具体环节。其次,旅途中不要随意更改制定好的旅游路线,应将行程告诉给家人或朋友。如果在旅游目的地需要包车游览,应该去正规的旅行社或者租车公司询问,酒店也会有租车公司的安排。参团出境游有两种,一种是参加所在地的出境旅行团,一种是到达目的地之后,参加当地的旅行团,但要通过可信的渠道联系旅行社。境外游中最好不要离团,广东旅行团出境游有一个特点就是好逛夜市,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喜欢离团自行观光。即便需要离团也要按照领队或导游的要求和指引来行动,导游和领队毕竟经验丰富,会提醒你潜在的风险,切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乱逛。出去之前应将所住酒店的名片随身携带一张,方便发生问题时联系。
安全警惕不可放松
主持人:游客在旅途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劳毅波:出境游客一定要将基本安全问题常记在心,不要单独前去隐患多发地区、不要暴露财物,更加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饮食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注意这些基本问题,抱有“我不会那么倒霉”的侥幸心理,只将旅行当做一场诗意的游戏,结果发生意外。人在境外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旅途中的每个细节都需要提高警惕。广东游客出游喜欢逛当地酒吧,就要注意饮品最好喝原装,离开自己或朋友视线的饮品不可再喝。一定要特别注意,入口的食物或是烟酒等一定是自己买好、未开封的才行。对旅行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禁忌都是要提前了解并且严格遵守的,这里面有个问题,一些地区已经明文规定了不能携带的项目条目(比如珊瑚、象牙制品等),总有游客出于收藏或者回国炫耀等目的,仍要违规购买而被当地扣留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就很没有必要,出游国的相关规定是一定要遵守的。还有一点,游客往往会被旅游地的节庆或者其他活动吸引而前行加入,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旅游环境中存在“三种不安全”——人越多、速度越快、对抗越激烈的地方越不安全,有了这方面的考虑,游客在参加当地活动或节庆时,应该注意适当的保持距离,可选择一些可远眺的位置参观,有一定的高度可以观赏,又离开密集的人群。
周志红:游客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都要到位。这次事件是游客接受陌生人饮料而发生的,不管是出境还是国内旅游,都要注意对陌生人进行防范,不应该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用说接受其所给的食物。尤其在社会治安不好的国家地区,尽量不要单独外出,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总之,意外发生时一定要冷静、第一时间将遭遇危险的信息传递出去,让周围人或导游、领队追踪到你个人的情况。很多游客会把境外购物当做重要的出行项目,被坑被骗的事件多有发生,不建议游客私下凭个人力量同当地商家理论,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语言不通或者其他原因甚至会加剧矛盾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王夏新:不论是旅游专家还是国家旅游局,都再三建议游客在出行前考虑当地的潜在风险,并给出了许多出行建议,但是仍有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这些善意的警告、建议熟视无睹,专跑去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出游,寻求刺激、挑战冒险。在出行前对前往国家进行信息收集、形象评估,然后根据评估考虑是否出行或者出行方式,这些都是必做课题。如果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仍冒然前往,我认为这种冒险本身就属于一种十分自私的行为,只考虑了自己个人的体验和刺激的满足,而忽视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亲属的伤害。出境游若遭遇盗窃或抢劫,对以后的出行多少都会产生心理阴影,如果不幸造成人身伤害,这种影响可能伴随终身。千万不可将安全问题等闲视之。记者 向杰 实习生 康华
本期嘉宾
资深旅游策划专家 劳毅波
广东省旅游局发展规划中心副总规划师 周志红
游客 王夏新
本期主持人
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实习生 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