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的文明出境旅是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近期《人民日报》的一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另眼看出游”的新角度——导游。
据报道,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的杨业涛是位有着近20工作经历的金牌导游,长期任欧洲专线领队的他在工作中发现,因为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游客的行为习惯并不能因为走出国门而立刻得到改变。遇到这种情况,杨业涛对游客并不严加指责,而是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们。正因如此,在游客心中,他是优秀的导游,也是传播文明的大使,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导游”。(11月7日《人民日报》)
不可否认,如今发生在中国旅游团身上的诸般糗事,主要责任在于游客自身。诚如中国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总裁张平所总结的,这些不文明行为大致可概括为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良好习惯的缺失,比如席地而坐、随地吐痰、随意拍照;二是规则意识淡漠,中国游客普遍不爱听“不允许”三个字,导游提醒客人不能抽烟、不能挑逗凶猛的动物、不能在高速路上停车拍照,可是游客却很难听进去;三是个人素质和修养有待提高,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不能像外国游客一样安静等候、听从安全疏导指令,而是习惯聚集在机场前台、酒店讨要说法……因此,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加大宣传、注重引导确实很有必要。
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一趟成功旅行的完成,其实是游客与导游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成果。事实上,今天中国游客身上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并非所有情况下的举动都与素质有关。就像杨业涛所观察到的那样,一些时候、有些行为纯粹是因为不熟悉旅游地的法律和风俗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导游的作用便体现出来,早一分提醒、多几句介绍,很多时候就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龃龉与麻烦,为游客的旅途增添继续欢乐。这也就是为什么业内人士经常会说,旅客文明体现领队软实力。
遗憾的是,在旧有模式下,导游被动扮演着旅行社提款机的角色,常常尚未成团出行,“份子钱”就已经被旅行社先扣下了。这样一来,导游自然满脑子都是如何带游客去购物、拿回扣,哪里还有心思介绍景点情况、旅行地风俗民情、看护引导旅客的行为举止,从而令一些游客或因“文明的冲突”,或由于自身素质而出现不文明情况。所幸,新的《旅游法》对此作出了相关规定,随着导游“基本工资制”的实行,旅行社带团行为的不断规范,有望有更多杨业涛这样的导游出现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不也是“中国旅游形象”的另一种代表吗?
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与改进,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是一种方向,提高导游的服务素质也是一种努力。只有导游与旅客相向而行,才能合力垒高国人出境游的文明水位。(王垚烽) |